攝像機的紅燈還亮著,像一顆不肯閉上的眼睛。
劉好仃沒關它,隻是把護角從夾具上取下來,輕輕放進防靜電袋。他轉身時,小吳正站在門口,手裡抱著三份剛打印出來的結構樣件,編號分彆是a1、a2、a3。
“淩晨三點就開工?”劉好仃問。
“怕你等急。”小吳咧嘴一笑,把樣件遞過去,“2.5°的那組,我特意多打了一遍,邊角都磨了兩輪。”
劉好仃沒接,反而指了指測試台上的高頻攝像機:“先拍它進槽的樣子,再說話。”
小吳一愣,隨即反應過來,趕緊把樣件放上夾具。鏡頭對準導斜麵,焦距微調,畫麵清晰得能看見材料表麵的細微紋路。劉好仃按下錄製鍵,護角緩緩推進卡槽——這一次,沒有卡頓,滑入順暢,連那道曾經讓人揪心的“抖”也幾乎消失。
“成了?”小吳眼睛一亮。
“是順了。”劉好仃點頭,“可順,不等於穩。”
他調出慢放畫麵,停在第15次循環。護角根部在回彈瞬間閃過一道極細的白線,像冬天玻璃窗上突然裂開的霜紋。
“裂了。”他說。
小吳湊近屏幕,額頭幾乎貼上顯示器:“這才第十五次?材料標稱能扛五百次疲勞測試啊。”
“標稱是常溫。”劉好仃把視頻暫停,指尖點在裂紋起點,“我們忘了,角度收窄,力就集中。路是順了,可腳底下沒墊軟墊,走快了照樣崴腳。”
兩人沉默了幾秒,測試間外傳來腳步聲。老陳拎著保溫杯進來,看了眼屏幕,眉頭一皺:“a3組出問題了?”
“剛發現。”劉好仃把視頻重放一遍,“2.5°角度太狠,導斜麵根部應力扛不住,低溫一激,裂得比預想快。”
老陳嘬了口茶,吹了吹熱氣:“那是不是得往回調?1.5°太保守,2°剛剛好?”
“先不急著選。”劉好仃抽出筆記本,翻開一頁手繪圖,指著弧形釋放區的位置,“原來的設計,弧槽離根部差了0.1毫米。這次得往裡延,再加個微倒角,讓力慢慢卸,彆一口氣憋死。”
小吳掏出手機準備記參數,抬頭問:“還要查材料批次嗎?”
“查。”劉好仃說,“老陳,你去調上個月的入庫記錄,看這批料是不是同一批次。差一點,人看不出來,機器會記仇。”
老陳點頭,轉身要走,又被叫住。
“還有件事。”劉好仃從抽屜裡拿出一份表格,“從今天起,測試不能單人操作。每班兩人,技術員加操作工,所有參數變更雙人簽字。設備運行日誌自動上傳,誰改了設置,係統記一筆。”
老陳一愣:“誰動的?”
“還沒動。”劉好仃看著攝像機的紅燈,“但我得防著有人想快一步。”
會議在上午八點十五分開始,比原計劃晚了十分鐘。小吳和老陳都到了,還多了設備組的小張。投影儀連上電腦,畫麵跳出一段視頻——正是淩晨拍攝的第15次循環,裂紋閃現的瞬間。
“這是我們第一輪改進的結果。”劉好仃說,“順,但脆。像煮過頭的麵條,滑是滑,一夾就斷。”
小吳低頭翻筆記本,小聲說:“我重新建模,把弧槽往根部延伸0.1毫米,加0.05毫米微倒角,今天中午能出新樣。”
老陳補充:“材料記錄我查了,這批料確實是不同批次混用的,雖在合格範圍內,但收縮率有微小波動。”
劉好仃點頭:“所以問題不是出在一個點,是多個小偏差疊在一起,變成了大坑。”
他轉向小張:“設備組那邊,散熱問題怎麼解決?之前說加風扇,現在怎麼樣了?”
小張搓了搓手:“風扇裝了,可連續跑兩天,機箱燙得不敢碰。我們……試著調高了頻率,想早點跑完數據。”
會議室一下安靜。
劉好仃沒說話,隻是把視頻倒回護角進入卡槽的那一幀,慢放三倍。
“看見那個抖了嗎?”他問。
小張點頭。
“如果這抖是在超頻狀態下產生的,我們拿它去改模具,等於教工人用錯動作練肌肉。練得越熟,錯得越深。”
小張低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