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突然壞的。”劉好仃說,“是一步步走過來的。”
他打開數據庫,手動調出過去三個月所有同類密封件的出廠記錄,一欄欄比對溫變循環次數和初始應力值。高應力組的樣本,平均在第四次低溫循環後出現首次微變;而當前這個,才第二次。
“記下來。”他在醫療線分析頁寫下:“高應力樣本更早顯現演化跡象,建議納入長期追蹤。”
小李看著那條緩慢擴展的裂紋,忍不住問:“要不要停測試?萬一它突然崩了?”
“崩了更好。”劉好仃搖頭,“我們現在就是要看它怎麼崩,什麼時候崩。停下來,問題就藏起來了。”
“可這算不算風險?”
“算。”劉好仃點頭,“但風險不是用來躲的,是用來量的。我們現在知道它在斜坡上,那就得定個警戒線,彆讓它滾下去。”
他在白板上畫了個三角圖,橫軸是循環次數,縱軸是應力值,斜線代表滲漏概率上升趨勢。當前樣本的位置,剛好在斜線中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叫‘應力循環風險’圖。”他說,“以後所有密封件測試,都標上去。不是為了嚇人,是為了提醒——有些事,慢點出問題,比快點出更危險。”
老黃看著那張圖,忽然笑了:“你這哪是分析數據,是給玻璃算命。”
“差不多。”劉好仃也笑了,“我們乾這行,不就是替材料說話嗎?”
會議室裡氣氛鬆了些。小李開始整理三線數據包,按新格式重新歸類;老黃把緩衝模塊的日誌導出,準備寫進模板;新人甲則把醫療線的顯微圖像一張張標注時間點,貼進樣本檔案。
劉好仃坐在主控台前,把三線分析摘要導入會議紀要文檔。屏幕上,新能源線的回縮數據已生成容差模型,初步劃出材料適應性窗口;工具線的通信延遲被標記為“可複製臨時方案”;醫療線的微滲則進入“演化追蹤清單”,設為長期觀察項。
他正準備打印分發,新人甲忽然抬頭:“劉師傅,第三次低溫循環馬上開始,要不要提高監測頻率?”
“提高。”劉好仃說,“每三十秒存一次數據,顯微鏡頭持續對焦密封圈。”
“萬一它真裂了,我們怎麼辦?”
劉好仃看著屏幕,沒立刻回答。幾秒後,他說:“那就記錄全過程。從第一道裂紋,到最後一秒密封失效。我們要的不是‘沒出事’,是‘知道怎麼出的事’。”
他拿起筆,在紀要文檔末尾加了一句:“所有異常樣本,保留至測試終止,不得提前剔除。”
然後點擊保存。
文檔標題是:三線驗證結果分析摘要_v1.0。
打印機開始吐紙,第一張剛出來一半,醫療線的監測屏忽然閃了一下。
劉好仃的目光立刻釘在上麵。
曲線依舊平穩,但顯微圖像中,那道細微裂紋的末端,似乎比三十秒前更尖了一些。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