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鈴聲在安靜的辦公室裡劃出一道清亮的弧線。
劉好仃伸手接起,聲音平穩:“深圳玻璃廠售後支持,請講。”
對麵是個中年男人,語氣帶著點困意,又有點認真:“劉師傅,我剛巡檢完三號爐,突然想到——你們能不能讓機器自己記我的操作?比如我上次調了溫度曲線,下次它就該知道我習慣這麼來。”
“您是宏達那邊的張工?”劉好仃一邊問,一邊已經打開共享文檔,在“潛在需求信號”一欄敲下新記錄。
“是我。我知道這聽著像隨口一說,可我們這邊人手緊,真怕哪天記混了出事。”
“不隨口。”劉好仃敲完最後一行字,順手標上“高置信度+夜間主動反饋”,“您這是提前幫我們想問題。”
掛了電話,他沒停,直接點開王工的聊天窗口:
“回訪問卷可以改一下,彆問‘有沒有建議’這種空的。改成三個選擇題:一、最近有沒有覺得機器該自己做決定?二、調參數時會不會怕記錯?三、希望設備記住你的習慣嗎?讓兄弟們現場勾就行。”
消息發出後不到兩分鐘,王工回了個表情包:一個工人舉著喇叭喊“終於不用寫小作文了”。
劉好仃笑了笑,轉頭聯係陳工:“技術後台能不能加個浮窗?客戶原話隻要帶‘記住’‘猜’‘應該會’這類詞,自動抓取存檔,彆等我們手動翻通話記錄。”
陳工回得快:“能設關鍵詞觸發,但得限定範圍,不然每天幾百條‘應該吧’也彈出來,誰都受不了。”
“那就加語境判斷。”劉好仃回複,“隻抓獨立成句、且出現在問題結尾的。比如‘你們就不能學學人?’這種,明顯是情緒出口。”
陳工秒懂:“明白了,今晚就搭個小模塊試試。”
屏幕右下角的時間跳到2317,打印機輕輕響了一聲,吐出一頁紙——是小李剛提交的《客戶預期前置化案例集v1.0》。
劉好仃起身拿過來,站在燈下翻看。
五條精選反饋,每條都附了背景說明。
第一條來自東莞一家老客戶:“每次換班都要重新教機器認人,煩死了,就不能自己認嗎?”備注寫著:廠區實行三班倒,交接頻次高,管理成本逐年上升。
最後一條正是今夜張工的來電原話,被標注為“首次夜間主動提出記憶功能”。
他走回座位,把文檔上傳至內部知識庫,設置權限僅限核心成員查看。
“信息不能亂傳。”他自言自語,“越是有用的東西,越得小心放。”
第二天早上七點十八分,小李踩著單車衝進廠區,直奔工位。
郵箱裡躺著一封新郵件:《客戶語義監測日報|第3期》。
他點開附件,新版簡報果然隻有一頁,五項指標排得整整齊齊。
“超前需求條數”從昨天的3升到了5。
“預判性詞彙出現頻次”一項標成了橙色,下麵列出新增兩條:
“你們這機器,就不能學學人?”——東莞某客戶,夜間來電
“我覺得它早該知道我要乾啥。”——南區調試員,回訪錄音摘錄
更讓他愣住的是,係統在第二條後麵自動打上了標簽:“擬人化期待,權重+2”。
他立刻截圖發給劉好仃:“規則真的動起來了!”
劉好仃正在啃包子,左手捏著一次性塑料袋,右手點開圖看了看,回了一句:“不是規則動了,是客戶的聲音開始排隊了。”
小李回:“那接下來怎麼辦?要不要拉個短會?”
“再等等。”劉好仃打字,“先看它能不能連續三天報上來同類信號。如果隻是偶然冒泡,咱們急也沒用。”
他放下手機,把剩下的半塊包子吃完,順手把包裝紙折成一個小方塊,扔進垃圾桶。
八點零七分,王工拎著工具箱進來,路過劉好仃工位時停下:“昨晚按你那三個問題試了兩家客戶,結果你猜怎麼著?兩家都說‘第三題戳心窩子’。”
“哪三題?”劉好仃明知故問。
“要不要機器做決定、怕不怕記錯參數、希不希望它記住習慣。”王工坐下,“有個客戶直接說,‘我現在是人帶機器活,以後總得讓機器帶人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