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盯著屏幕右下角的倒計時浮窗,數字跳到“040733”時,他動了動手腕,把茶杯往左邊挪了半寸,騰出位置點開係統日誌。
昨天那條標為“跟蹤級”的客戶語句——“它早該懂我”——已經歸檔進案例集,但流程卡在後續動作上。技術組沒啟動開發,售後也沒追訪,數據組隻是照常記錄。看起來一切都在走,其實誰都沒動。
他調出過去七天的響應記錄,在表格裡一條條劃線連接:客戶反饋出現時間、首次讀取人、轉交節點、閉環確認。線條斷在三個地方,像沒接完的電路。
小李推門進來的時候,正看見劉好仃用紅筆圈住其中一處:“南區回訪錄音上午十點上傳,王工下午兩點打開文件,但直到下班都沒標記處理狀態。”
“這……可能是忘了?”小李站在門口,手裡捏著剛打印的日報。
“不是忘。”劉好仃頭沒抬,“是不知道該不該管。我們之前隻說了‘誰看到誰處理’,可沒說啥叫‘處理完’。”
小李把日報放在桌上,紙頁邊緣有點卷曲。“那今天要不要拉個會?把流程再捋一遍?”
“不光是捋。”劉好仃合上筆記本,“是要改。”
九點十七分,四個人圍在會議室白板前。
劉好仃把那張畫滿斷線的表格投影上去:“預案跑了一周,有聲音被聽見,也有聲音滑過去了。咱們不能等出了事才回頭找漏子。”
王工喝了口保溫杯裡的枸杞水:“我那天確實看了錄音,但想著這事兒歸技術判斷,我沒資格拍板。”
陳工接口:“我們那邊也一樣,你不說要評估,我們就不知道要動。”
“問題就在這兒。”劉好仃拿起記號筆,在白板上寫下三行字:
誰該第一時間知道?
誰必須動手處理?
誰來確認閉環?
“以前我們靠自覺,現在得靠分工。”他轉過身,“比如客戶提到‘記住操作習慣’,這條信息首先進入數據池,自動推送給小李;小李判定權重後,標注‘需跨組協同’,係統立刻抄送我和你倆。接下來,王工負責回訪驗證需求真實性,陳工同步評估技術可行性,最後由我彙總建議,錄入預案附件表。每一步都有記錄,超時自動提醒。”
小李舉手:“那如果兩邊結論不一樣呢?比如售後覺得急,技術說還不成熟?”
“那就按預案裡的響應等級走。”劉好仃調出係統界麵,“我們現在是‘跟蹤級’,意思是持續觀察、定期彙報,不承諾落地。等升到‘響應級’,再啟動資源調配。現在的問題不是做不做,而是彆讓任何一個信號掉隊。”
王工點點頭:“明白了,相當於先掛號,再分診。”
“對。”劉好仃笑了,“病還沒確診,但體溫得量起來。”
散會後,大家回到工位。劉好仃留在會議室,把討論內容整理成要點,發到工作群。
不到十分鐘,小李發來一張圖表:橫軸是時間,縱軸是關鍵詞出現頻次,三條折線分彆代表“記住”“習慣”“應該懂”。過去三天,全線上揚。
劉好仃放大看,最晚一條記錄來自昨晚八點,某客戶在遠程調試中隨口說:“我不想再教它了,它得自己長腦子。”係統已自動標紅,歸類為“擬人化期待”,權重+2。
他把這條轉發給陳工:“你看,這不是偶然。客戶已經開始用人的邏輯要求機器。”
陳工回複:“後台能加個觸發機製,這類語句一旦出現,直接生成待辦事項,推送到相關責任人。”
“可以。”劉好仃打字,“但彆搞得太複雜。先從兩條規則開始:一是連續兩天出現同類表達,自動提升預警等級;二是單條高權重語句,強製進入當日簡報。”
“那誤報怎麼辦?”
“人工複核兜底。”他說,“我們不怕多看一眼,就怕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