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點了下鼠標,測試流程啟動。係統界麵跳出“模擬驗證模式已激活”的提示框,三分鐘後,第一條虛擬客戶語句彈出:“這機器要是能記住我上次怎麼調的就好了。”
消息按設定路徑自動推送至小李端口,他輕敲回車確認接收,隨即觸發跨組協同機製。五秒後,王工的工位終端響起短促提示音,他低頭看了一眼,順手點開詳情頁。一切正常。
可當這條信息抵達技術組時,延遲了整整四十七秒。
“不對。”劉好仃盯著時間戳,“規則設的是十秒內必達,現在這個響應速度,等真出了事,黃花菜都涼了。”
小李湊過來看了一眼日誌,“信號是從數據池發出去的,路徑沒錯。”
“那問題不在起點。”劉好仃滑動屏幕,逐條排查流轉記錄,“而是在中間被卡了一下。”
他撥通陳工的語音通話。電話響到第二聲就被接起,背景有鍵盤敲擊聲。
“剛才是不是有個高權重語句推過去?”
“收到了,但晚了。”陳工聲音平穩,“係統後台顯示它被歸到了‘低優先級緩存區’。”
“為什麼?”
“權限過濾規則動過一次,上周更新時加了個判斷條件:若語義未關聯已知技術模塊,則視為非緊急事項,自動降級處理。”
劉好仃沒說話,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了兩下。
“這不是技術問題,是邏輯漏洞。”他說,“我們讓係統自己判斷輕重,等於把方向盤交給了乘客。”
“要改嗎?”
“現在就改。”
十五分鐘後,新的推送邏輯上線——所有標記為“擬人化期待”或權重≥2的語句,強製穿透層級,無視分類歸屬,直接送達技術組主責人。
劉好仃在測試環境重跑剛才的案例。這一次,從客戶語句生成到技術端接收,全程八點三秒。
“行了。”他鬆開鼠標,“下一輪。”
第二輪模擬開始。
這次設定的情境是:某區域客戶集中反饋操作記憶負擔加重,售後組需在兩小時內完成首輪回訪,並同步觸發技術可行性評估流程。
王工接到任務後立刻撥通三家客戶電話,錄音上傳後由小李做關鍵詞提取,係統自動生成摘要並發往技術組。整個過程流暢,耗時一百零九分鐘,略超預期,但在容差範圍內。
真正出問題的是第三輪。
模擬情境切換為“競爭對手突然降價百分之十五”。這是預案中定義的“市場波動二級事件”,應自動激活價格應對策略包,包含成本分析模板、客戶維係話術、替代方案推薦三項內容。
服務節奏響應很快。王工在接到預警後十二分鐘內完成了五家重點客戶的預防性溝通,動作標準,記錄完整。
但策略包沒有彈出來。
“我記得這一步該自動掛文檔。”小李翻著操作手冊,“現在得手動去找文件夾,再貼進回複郵件裡。”
劉好仃調出流程圖譜,發現觸發鏈條在最後一步斷開了。
“關鍵詞匹配失敗。”他說,“係統認的是‘競品調價’,但我們輸入的是‘降價’,少了一個字,差了一層門。”
“那加上不就行了?”
“不止這麼簡單。”劉好仃搖頭,“一個詞可以有十種說法,比如‘便宜了’‘甩賣’‘促銷加碼’,不能靠人力一條條補。”
他叫來小李和王工,三人圍在屏幕前核對標簽體係。原來的分類太粗,隻有“價格變動”一個大類,下麵沒細分方向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