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全程盯著響應時間軸,等三地全部閉環,看了眼表:“平均響應十九分鐘,最慢的是鄭州,因為客戶拒接。”
劉好仃核對人工記錄本:“我這兒記的是十九分零七秒。”
係統報表跳出數據:18分17秒。
“差五十秒。”小周湊過來,“為啥?”
“緩存延遲。”李工檢查日誌,“客戶端每十分鐘同步一次,剛才的數據是九分半鐘前拉的,少算了一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就是說,係統快,人更準?”老趙問。
“也不是。”劉好仃搖頭,“是係統有盲區。我們不能隻信機器,也不能隻憑記憶。以後,雙軌並行——係統自動生成報表,人工每小時核對一次關鍵節點,發現偏差當場標注。”
小周提議:“要不要在報表旁邊加個‘人工複核’戳?像蓋章那樣。”
“行。”劉好仃同意,“讓數據自己打架,不如讓人提前發現問題。”
三輪測試結束,屏幕上並列四組數據流:預警觸發時間、係統響應記錄、人工操作日誌、閉環狀態追蹤。
劉好仃一條條過,時不時停頓,在筆記本上寫幾個字。
小周看著他寫的標題:“問題歸類清單?”
“第一類,權限流轉漏洞,比如技術材料發了但沒人知;第二類,人為執行惰性,比如交接漏簡報;第三類,數據源不同步,比如緩存延遲。”他抬眼,“還有嗎?”
李工想了想:“其實……還有一個小問題。第二輪測試時,我上傳文件用的是舊版命名規則,銷售那邊找了一會兒才定位到。”
“所以得統一模板。”老趙接話,“文件名帶上日期、客戶名、版本號,彆再叫‘對比表_fina_v2’這種神仙名字。”
“那就加一條規定。”劉好仃記下,“所有對外支持材料,命名格式固定,錯一個字都不收。”
小周笑:“這麼嚴,以後大家都不敢發文件了。”
“不是不敢發,是發之前會多看一眼。”劉好仃合上本子,“我們現在拚的不是誰反應快,是誰不出錯。一個小縫,風就能灌進來。”
實驗室安靜下來,隻有電腦風扇低鳴。
劉好仃重新打開模擬係統,準備導出原始日誌。
“等等。”李工突然出聲,“最後一輪的鄭州客戶,短信記錄顯示發送成功,但客戶手機端有沒有收到,咱們沒法驗證。”
“確實。”小周點頭,“萬一被攔截了呢?或者進了垃圾箱?”
“那就再加一步。”劉好仃說,“重要預警的回訪請求,除了短信,再加一條語音提醒,自動撥打空號播報內容。”
“成本會不會高?”
“比起丟客戶,這點錢不算啥。”劉好仃敲下備注,“先試一周,看送達率。”
他點擊導出,三輪測試的日誌開始打包。
屏幕上,《v2.0_fina》手冊靜靜躺在左側,右側的筆記本已經寫了滿滿三頁。
老趙看著那些分類條目,忍不住問:“這些都解決了,是不是就能鬆口氣了?”
劉好仃正要回答,實驗室門被推開一條縫,值班的小王探頭:“劉師傅,打樣間的燈還亮著,電工說該關了。”
“讓他等等。”劉好仃頭也沒抬,“等我們把這份日誌拷出來。”
小王縮回頭,門輕輕合上。
劉好仃把u盤插進接口,進度條緩緩推進。
“問題不會少,隻會變。”他看著屏幕,“今天我們堵了三個洞,明天可能冒出五個。但隻要一直盯住,一個一個補,路就越走越寬。”
小周伸了個懶腰:“反正我今晚是不走了,得把新命名規則設成模板。”
老趙笑著搖頭:“我還得重背一遍交接話術,爭取明天晨會不說‘那個誰’。”
李工默默打開了it協同平台,新建了一個“數據同步優化”的工單。
劉好仃拔下u盤,放在筆記本旁邊。
燈光落在他手邊,那支紅筆的筆帽還擰在手指上,沒放回去。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