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提示音剛落,劉好仃的手指已經滑到了鍵盤邊緣。
他沒點開那條關於短視頻播放量的消息,也沒轉頭看一眼手機裡市場部轉發的截圖。桌角的茶杯還斜著半寸,杯壁水痕乾了一圈,像時間走過的印子。他隻把左手往回收了收,騰出右鍵操作空間,雙擊打開了“競爭應對模擬器”的獨立窗口。
屏幕中央跳出一個灰底白字的對話框:【是否啟動全鏈路壓力測試?】
他點了“是”,又在彈出的確認頁勾選了“封閉日誌通道”。
外部流量正在波動,評論區有人說“這廠子改圖比換燈泡還勤”,還有人拍了車間玻璃反光的延時視頻配上搖滾樂。這些都不重要。現在要驗的是自己人能不能穩住節奏,而不是被圍觀的人帶偏了步子。
第一輪測試場景加載完成——“競品突然降價15,並主推同結構雙層中空玻璃,附贈免費設計服務”。
指令下達後三秒,客服知識庫應觸發應急話術推送,生產端自動標紅同類訂單風險提示,官網入口同步上線對比說明頁。三條線必須同時響應,誤差不超過十秒。
倒計時歸零。
進度條推進到68時,係統警報輕閃了一下。
客服端延遲87秒才激活標準回複模板。
劉好仃停下滾動鼠標的手,調出規則引擎後台。上一章小周更新的關鍵詞庫明明已上傳,但“報價更低”這個詞條沒有綁定到應急預案入口。像是有人寫了作業卻忘了交。
他直接切入配置界麵,在敏感詞組裡新增聯動路徑,再加一道二次確認彈窗:“檢測到價格類谘詢,是否啟動抗壓應答流程?”防止日常詢價誤觸。
保存後重新跑第二輪。
這次客服響應準時跳了出來,生成的回複也合規:“我們不做低價拚圖,但敢為每毫米精度擔責。”
他看了眼時間戳,點頭,記下“規則綁定遺漏”這一項,暫不深究,先保測試繼續。
接著是第三輪——“競爭對手24小時內連發三款相似新品,製造市場焦慮”。
這一次,客戶行為模擬模塊開始高頻點擊“交期說明”和“曆史案例”頁麵。按設定,這類訪問應觸發專屬彈窗,推送加急通道使用條件及成功案例集。
可數據流顯示,有兩成模擬用戶未收到推送。
他切到前端日誌,發現部分會話因緩存加載過快,跳過了彈窗判定節點。相當於門還沒敲響,人就已經進了屋。
問題不大,但得補。
他在調度邏輯裡插入了一個前置檢測點:隻要用戶連續兩次訪問同一類信息,無論停留時長,立刻激活引導層。哪怕隻是多看了一眼,也算信號。
調整完畢,刷新測試環境,重新運行。
彈窗成功彈出,觸發率拉回到98.6。
他順手把這條新規則標注為“v1.1”,備注:“防快滑漏觸”。
第四輪測試開始前,他喝了口涼茶,杯子放回原位時碰到了u盤邊角。那是李工昨天留下的測試記錄備份,他順手插上,調出了模具預檢模塊的運行日誌。
之前加的那個灰色提示條——“近期類似訂單曾出現尺寸偏差,請核對設計標注”——一直在穩定工作。但在剛才第三輪測試中,有一單普通訂單被誤判為高風險,係統自動標記為“需技術主管複核”,差點卡住排產節奏。
原因很快查清:該訂單圖紙含“異形邊”特征,恰好與三天前一個加急返修單結構相近,被算法誤關聯。
這不是大錯,但架不住多來幾次就會亂套。
他臨時增加了兩個過濾條件:隻有當客戶等級為a類,且交期壓縮超過30時,才允許觸發強製複核。其他情況僅做視覺提醒,不乾預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