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後,他盯著屏幕等了幾分鐘,等係統自動生成新的校驗報告。
一切正常。
第五輪,也是最後一輪:高強度並發場景。
八組模擬客戶在同一分鐘內發起定製谘詢,其中五單涉及密封槽結構,兩單要求極限薄邊,還有一單直接上傳了競品廠的圖紙要求對標優化。
這是極限拉扯。
他雙手擱在鍵盤兩側,眼睛盯住四分屏上的每一個跳動數值。
客服端知識庫順利調取應對策略,彈窗全部觸發;生產調度根據優先級自動排序,未出現資源衝突;cr係統對五家模擬a類客戶啟動了專屬跟進提示。
一切看似平穩。
直到第六十七秒,調度模塊突然將一單非緊急訂單列為“插單待處理”。
他又調出日誌,果然還是那個“異形邊”在作祟。雖然加了雙重校驗,但這一單客戶等級剛好達標,交期壓縮幅度又卡在臨界值,被係統誤認為高優任務。
他迅速在判斷邏輯後追加一條例外規則:若該客戶近三十天無加急記錄,則不參與自動插單評估。
然後關閉所有調試窗口,清除臨時參數,將五輪測試的完整數據包打包,命名:“1662競爭應對驗證_閉環版”,存入內部檔案庫。
整個過程用了兩個小時零四十分鐘。
他沒叫任何人來確認結果,也沒發消息通報進展。隻是在個人筆記裡寫了一句:“三處臨界點暴露,主乾通,枝節顫。”
寫完,他刪掉了測試用的模擬賬號組,退出封閉日誌模式,重新接入實時監控流。
屏幕上,工單列表正安靜滾動。第十五單剛剛進入預審環節,客戶上傳的圖紙標注清晰,需求明確,分類係統自動打上了“建材a”標簽。
他點開詳情頁,看到下方的服務推薦欄已根據搜索來源匹配了相應內容。有個“點擊查看排期案例”的按鈕,顏色醒目,位置合理。
這時,係統輕輕“叮”了一聲。
是自動報告生成完畢的提示。
他移動鼠標,準備打開文件。
指尖懸在觸控板上方,忽然停住。
轉而點開官網後台的訪問熱力圖,放大到首頁中部區域。那裡是“快速定製入口”的按鈕位置。過去半小時內,點擊密度比昨日同期高出四成。
他收回手,重新坐正。
屏幕中央的數據看板仍在刷新,最新一條記錄顯示:
用戶停留時長——一分四十八秒。
資料下載——一次。
谘詢發起——一條。
他抬起右手,食指輕輕敲了兩下桌麵。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