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頁麵那條未完的留言還在閃,光標停在“是不是每次……”後麵,像等人接話。劉好仃沒急著點開,而是先把昨天標記的六條加急工單逐一過了一遍。五條已閉環,一條正在財務複核,進度正常。他這才點開那條待跟進消息,把內容複製到《長期觀察專檔》裡,編號26,標注:“服務連續性質疑——重複出現”。
天剛亮,辦公室沒人,隻有空調低低地響。他打開數據麵板,調出過去三周的完整記錄。谘詢量、轉化率、回款周期、協同滿意度,四條線並排鋪開。前兩天銷售組有人嘀咕“是不是到頭了”,因為新谘詢漲得猛,但下單的沒跟上。劉好仃盯著圖看了十分鐘,發現一個規律:每輪宣傳視頻發布後,谘詢高峰持續兩天,真正下單集中在第七到第九天。這和老客戶複購周期對得上——他們願意等,但必須看清楚流程。
他把回款曲線拖到前台,和谘詢熱區圖疊在一起。果然,波峰錯開六天,像是呼吸的節奏。不是沒轉化,是還沒到時間。
九點差五分,核心協作組的人陸續上線。劉好仃沒發通知,隻把白板架推到原位,貼上一張打印出來的趨勢圖。三條關鍵指標——工單閉環率、返傭響應時效、客戶滿意度——連續二十一天穩定在目標線上方,波動不超過三個百分點。他拿紅筆圈出最後七天的數據點,連成一條幾乎水平的線。
“不是衝上去了又掉下來,是站住了。”他說。
小王從工位探頭:“可我這邊電話還是多,感覺沒輕鬆。”
osty是問‘上次那個專員走了,現在歸誰管’。”
“那就是信任轉移的問題,不是策略失效。”他翻開語音記錄合集,點了播放。一段段客戶原聲跳出來:
“你們現在有人盯事,踏實。”
“三天就上門量尺寸,比以前快。”
“發票分開開的事,專員主動打電話來確認,我沒開口呢。”
放完,會議室安靜了幾秒。
“這些聲音是從哪兒來的?”有人問。
“係統自動抓取的,過去兩周打過服務電話、且完成下單的客戶。”劉好仃說,“不是我們寫的反饋,是他們說話時被錄下來的。”
小李翻了下自己的台賬:“我手頭八個老客戶,最近六個都提了一次‘你們現在規矩清楚多了’。”
“這不是偶然。”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兩個字:“穩了。”
有人猶豫:“可競爭對手那邊一點動靜沒有,反倒讓人不踏實。”
“他們不動,說明我們在打的地方,正好是他們的軟肋。”他頓了頓,“咱們沒搞低價,沒砸廣告,就是把該做的事做實了。人家抄都不好抄——總不能也給自己立個‘兩小時必回’的規矩吧?抄了也做不到,反而露怯。”
大家笑了一聲。
“所以現在不是怕他們學,是怕我們自己鬆勁。”他擦掉一半板書,留下“穩≠停”四個字,“觀察這五周,不是為了慶功,是為了看清哪些動作真有用,哪些隻是熱鬨。有用的,得守住;沒用的,趁早扔。”
會散後,他回到工位,打開共享文檔,在《長期觀察專檔》裡插入一張對比圖。左邊是三個月前的客戶投訴詞雲:“沒人管”“拖”“找不到人”“說不清”;右邊是本月的正麵反饋高頻詞:“準時”“專人”“講得清”“有回音”。顏色變了,語氣也變了。
他在下麵寫了一段總結:“經連續五周跟蹤,優化後策略各項指標保持高位穩定,客戶信任度持續修複,市場競爭壓力有效化解。現階段成效可定義為‘顯著且可持續’。”
寫完,他把鏈接發進群,標題起得隨意:“我們走過的這一步,算不算數?”
不到半小時,群裡冒出十幾個回複。
“算!我上周被客戶誇了三次。”
“財務說返傭申請比上月多四成,沒一筆超時。”
“剛才有個客戶說,‘你們這陣子像換了家公司’。”
劉好仃一條條看完,沒回,隻把文檔權限設為“僅查閱”,歸入“成果確認”文件夾。然後泡了杯速溶咖啡,杯子擺正,杯柄朝外。
中午飯點,他沒去食堂,坐在位置上啃飯團。手機震了一下,是係統提醒:昨日發布的簡化版視頻,播放量破兩千,評論區第一條不再是質疑,而是一個問句:“能不能幫我看看我家陽台?”
他點進去,對方附了張照片,玻璃欄杆歪斜,一角裂了縫。他順手轉給外勤組,備注:“優先安排,今天能去就去。”
兩點鐘,客服係統彈出一條新消息。一位客戶寫道:“你們那個專人跟進的服務,是不是每次都要重新提交資料?”
他看著這句話,手指懸在鍵盤上。這次沒直接標記待跟進,而是調出最近三個月同類問題的處理記錄。一共十七例,全部在兩小時內響應,十二例由同一專員閉環。他新建一個標簽:“服務連續性驗證案例”,把這十七條整整齊齊歸進去。
然後回了一句:“您上次對接的專員還在崗,我讓他下午主動聯係您。”
發送成功後,他打開明日會議提綱草稿,在第一行寫下:“鞏固已有成果,重點維護三類客戶:複購老戶、協同案例戶、主動反饋戶。”
燈光照在屏幕上,映出他半邊臉。他沒動,也沒起身,隻是把咖啡杯往桌角輕輕推了半寸,剛好避開鍵盤。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