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鼠標滾輪往下推,屏幕上的客戶反饋一條接一條跳出來。上一條還寫著“視頻拍得實在”,下一條就提到“我們車間蒸汽大,玻璃老起霧”。他手指頓了頓,又往上翻了幾條,類似的詞開始冒頭:“高溫”“潮濕”“變形”“密封不嚴”。
他沒急著記,而是打開客服通話記錄摘要,一行行掃過去。有些客戶說得含糊,比如“用不了半年就得換”,但他注意到這類問題多出現在電子廠、食品加工廠這些名字後麵。再一核對,這些客戶的訂單裡,幾乎都買過耐高溫邊框的型號。
他撥通王姐的電話:“最近有沒有人專門問定製密封方案?”
“有啊,”王姐聲音從聽筒裡傳來,“光這周就有六個,我都備注了‘特殊需求’。”
“名單發我一下。”
掛了電話,他又叫住正要出門的老陳:“幫忙看看這些客戶以前買的都是什麼型號。”
老陳湊過來,看了兩眼:“邊框帶隔熱層的居多,還有幾個訂過加厚膠條。”
“他們是不是都在環境特彆差的地方用?”劉好仃問。
“差到什麼程度?”老陳反問。
“比如常年開著蒸汽閥,或者地麵總積水的那種。”
老陳點點頭:“那確實超出了普通民用標準。”
這時老周路過門口,探頭說:“我昨天導出的‘工地日記’評論區,也有人留言問能不能抗腐蝕。我還以為是開玩笑。”
劉好仃抬眼:“留言在哪?”
老周掏出手機翻出來,遞給劉好仃。屏幕上幾條回複紮堆出現:“這種玻璃能用在泡菜車間嗎?”“我們鍋爐房窗戶天天結水珠,有沒有防潮款?”“要是能耐酸堿就更好了。”
劉好仃把這幾條截了圖,順手拖進一個新建文件夾,命名為“工業場景反饋_初步整理”。
他回到電腦前,把客戶行業分類拉了個表,再標上關鍵詞。電子廠、製藥廠、中央廚房、冷鏈倉庫……這些行業的共同點慢慢浮出來:高濕、高溫、空氣腐蝕性強。而他們的訴求,集中在三點——不起霧、不變形、不漏氣。
“以前咱們總想著怎麼讓家裝客戶滿意,”他自言自語,“可有些人根本不是衝著美觀來的,他們是真需要扛得住折騰的東西。”
他起身去茶水間倒了杯溫水,回來時正好王姐走進辦公室,手裡拿著打印好的客戶清單。
“我按谘詢頻率排了序,”她坐下來說,“前三位都在做食品加工,第四家是電路板清洗車間,第五個是醫院消毒供應室。”
“全是濕熱重的地方。”劉好仃接過單子看了看,“他們有沒有提具體溫度?”
“有一個說了,車間常年三十八度以上,濕度接近百分之九十。”
老陳插話:“我們現有的測試模型沒覆蓋這麼極端的情況,最多模擬到三十五度。”
“但老設備能不能先跑一組數據?”劉好仃問。
“可以試,不過結果隻能參考。”
“夠了。”劉好仃點頭,“先知道大概方向就行。”
老周在一旁聽著,突然說:“我認識一個做冷庫安裝的朋友,他說他們最頭疼的就是窗角發黴,換了好幾家材料都不行。”
“你讓他拍幾張照片。”劉好仃說,“不用修圖,越真實越好。”
王姐笑了笑:“現在倒好,客戶不嫌我們問題多,反而覺得我們靠譜。前幾天還有人問我,能不能提供一份‘不同環境適用指南’。”
“這個想法不錯。”劉好仃翻開筆記本,在空白頁寫下:“功能型工業窗體——潛在需求觀察”。
他抬頭:“咱們先不做動作,隻做記錄。你每天把類似谘詢單獨歸類,看看是不是持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