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邊緣完整,剖麵無分層。
“送進老化箱。”劉好仃說,“設定七十二小時高壓衝洗+恒濕環境,全程錄像。”
大家鬆了口氣,沒人坐下。
上午九點,雨停了。陽光斜照進走廊,實驗室的窗簾沒拉嚴,一道光橫在操作台上。
測試進行到第五十小時,監控畫麵一切正常。劉好仃泡了杯濃茶,坐在桌邊核對時間節點。王姐趴在另一頭補覺,老陳在整理對比圖表,老周趴著看視頻回放。
突然,警報響了。
所有人抬頭。屏幕上,b型樣本角部出現水痕,滲速緩慢,但確實在擴散。
“又卡在角上。”老陳站起來,“緩衝層起了作用,但還不夠。”
劉好仃快步走到屏幕前,拖動進度條,逐幀查看。水流撞擊瞬間,膠條輕微彈起,回落時沒能完全複位。
“還是應力釋放太快。”他說,“我們需要的不隻是緩衝,還得讓膠條‘咬’得住。”
他轉身在白板上改方案:雙層過渡+預固化處理。
“先把緩衝層和膠條預粘成一體,再整體壓合。這樣受力時是一整個單元在工作,不會各自為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可預粘要用專用設備,咱們沒有。”
“用烤箱代替。”劉好仃說,“低溫慢烘,模擬預固化環境。溫度控製準點就行。”
老周立刻起身:“我去調溫控程序。”
中午十二點三十七分,第三輪樣品進入測試艙。
這次,劉好仃設了雙重監測:攝像頭對準接縫,傳感器記錄形變值。他還讓老周在角部貼了微型應變片,實時反饋數據。
下午三點,初步曲線出來:壓力峰值下降百分之三十四,接縫位移減少一半。
“成了?”王姐湊過來問。
“還沒到最後一步。”
他盯著屏幕,手指輕敲桌麵。五小時前,他給管理層發了簡報,附上了測試計劃和風險評估。到現在,沒回音。
四點零八分,係統提示:500小時濕熱循環測試通過,無滲漏,無結構性損傷。
劉好仃長出一口氣,站起身,把白板上的方案拍了照,上傳到項目文件夾。文檔命名:《ht800密封窗作業指導書_v1》。
王姐看著報價單重新核算,“雖然單件貴了些,但如果按客戶每周維修一次算,半年省下的工時費夠買三套新窗。”
“那就不是貴。”劉好仃在白板角落寫了四個字:“可靠即最省。”
老周靠著牆笑:“這話貼客服牆上吧,下次客戶嫌貴,直接指給他看。”
老陳合上筆記本,“我這就把曆史訂單裡用過類似結構的客戶名單導出來,回頭做個回訪。”
劉好仃點頭,走到電腦前打開進度表。鼠標移到“材料供應”那一欄,刪掉問號,填上“已驗證”。紅三角標記被劃了一條橫線,旁邊備注:替代方案落地,可轉入小批量準備。
他坐回椅子,喝了口涼透的茶。
屏幕右下角彈出新消息提醒。
他點開,是係統自動彙總的今日谘詢量:工業類防水需求,新增7條。
其中一條來自一家食品廠,留言寫著:“看到你們最近更新了防潮窗參數,能詳細說說在高溫衝洗環境下能用多久嗎?”
劉好仃的手指停在鍵盤上。
窗外,一輛物流車緩緩駛入廠區,車身上印著陌生廠家的標識。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