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的手機在桌角震了一下,屏幕亮起,小程序後台跳出來一條新語音。他沒急著點開,先喝了口茶,水已經涼了,但喝著舒服。窗外天光大亮,廠裡的叉車剛運完最後一箱宣傳物料,孫雯站在車間門口比劃著什麼,趙磊蹲在地上檢查包裝封條。
他這才點開那條語音。
是個女聲,年紀不小:“前天我爹自己走到廚房煮麵,以前都不敢,怕黑。昨兒還跟我說,燈會認人走路。”
劉好仃把這句話放了兩遍,然後轉到工作群,隻發了兩個字:“存檔。”
王芳幾乎是踩著這條消息進的辦公室,手裡抱著一疊紙,頭發紮得比昨天利落。“三家經銷商都回了,首批訂單全清了,陳總監那邊還想追加二十套。”她把單子放在桌上,“還有兩家新客戶打來電話,問能不能提前排產。”
“不急著接新單。”劉好仃翻開筆記本,“先把頭五十套的反饋理清楚。咱們不是賣完了就完事。”
“可銷量是實打實的好。”王芳有點不甘心,“市場反應這麼快,是不是該趁熱打鐵?”
“好是好事,但得知道為啥好。”他抬眼看了看牆上的白板,上麵貼著幾張便簽紙,寫著“敢走了”“燈會跟著人”“孩子放心了”。這些都是從用戶語音裡摘出來的詞,還沒歸類。
趙磊這時候推門進來,筆記本夾在胳膊底下。“服務器穩住了,語音上傳一條是一條,沒卡頓。我還加了個小功能——每條錄音後麵自動標時間、設備編號,方便查。”
“這就好。”劉好仃點點頭,“你現在就把前四十八小時的所有反饋導出來,按關鍵詞分個類。彆光看說了啥,還得看誰說的,住哪兒,家裡幾口人。”
“您是要做用戶畫像?”趙磊一邊記一邊問。
“不叫畫像,叫聽人話。”劉好仃笑了笑,“咱們這燈不是裝在天花板上,是裝在人家生活裡的。得聽懂他們怎麼活。”
孫雯也進來了,手裡拎著一個文件夾,封麵畫了個小燈泡,底下歪歪扭扭寫著“原聲牆設計稿”。“我昨晚睡不著,做了個方案。”她打開本子,“把這些話打印出來,配上二維碼,貼在車間入口。誰路過都能掃,聽真聲音。”
“行。”劉好仃看著那張草圖,“就用李阿姨那句‘亮了’打頭。”
“可有人提意見。”孫雯猶豫了一下,“說這些錄音太零碎,剪成廣告片更有效果。市場部那邊已經在做樣片了,準備發公眾號。”
屋裡安靜了一瞬。
劉好仃沒說話,起身走到電腦前,插上u盤,找出一段錄音。按下播放鍵之前,他說:“先彆急著剪。”
音響裡傳出一個低緩的男聲:“我媽八十二了,糖尿病,腿腳不好。上周摔過一次,不敢動。用了這燈第三天,她自己走到陽台曬太陽……回來跟我說,‘燈知道我要去,它就亮了’。”
沒人接話。
“這種話,剪掉一半,就不是那個味了。”劉好仃拔下u盤,“咱們不靠煽情吃飯,靠真實活著。這些聲音,一條都不能少,也不能改。”
王芳低頭翻了翻手裡的銷售數據,忽然說:“其實……有幾位客戶打電話來,不是問燈,是問安裝師傅有沒有多的?說鄰居看了也想要,能不能介紹個人去量尺寸。”
“這是好事。”趙磊眼睛一亮,“說明服務跟上了。”
“不止是服務。”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三個詞:首周反饋、使用場景歸類、服務響應時效。“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衝銷量,是把這一輪的好評變成以後的標準。”
“可總結報告怎麼寫?”孫雯問,“王芳這邊全是數字,我這兒全是句子,拚不到一塊兒。”
“那就換個方式寫。”劉好仃走回座位,拉開抽屜,拿出一張新紙,“不用非得分銷售、技術、宣傳。咱們用三欄表格:左邊寫數據,中間放原聲,右邊補案例。”
他提筆在紙上畫了三條豎線。
“比如,獨居老人夜間活動頻次提升四成——這是數據;配上錄音‘我現在敢去廁所了’——這是原聲;再寫一句‘南園社區張伯,子女不在身邊,使用五天後主動聯係物業谘詢加裝’——這是案例。三樣湊一塊兒,誰看了都明白。”
王芳盯著那張紙,慢慢點頭:“這樣確實清楚。”
“那就今天弄出來。”劉好仃把紙推過去,“做個《啟明一號上市首周實錄》,不長,三頁以內,讓所有人都能看懂我們乾了什麼。”
趙磊立刻打開電腦:“我把係統數據導成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