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區的燈亮著,屏幕上的進度條停在“72小時運行測試:已完成”。
趙磊沒急著關機,手指懸在回車鍵上,又看了一遍內存占用曲線。波動平穩,沒有突刺,風扇也安靜下來。他鬆了口氣,轉頭對劉好仃說:“扛住了。”
劉好仃點點頭,走到模擬家庭單元門口。門虛掩著,屋裡擺著一張舊沙發、小茶幾,牆角立著拐杖模型,地板上貼著動線標記膠帶。這是他們用倉庫零件搭出來的“獨居老人臥室+走廊”場景,連窗簾拉到什麼角度都照著試點家庭複刻。
“再來一遍夜間起床。”他說。
孫雯立刻調出記錄模式。她把一段預設動作錄進控製台:老人翻身、坐起、腳落地、扶椅起身、緩慢走動。整個過程用了三分鐘,節奏拖得比正常稍慢——這是為了測試係統能否識彆“遲緩但自主”的行為狀態。
燈光反應很快。
人剛坐起,走廊燈就亮了,亮度直接跳到百分之六十。
“太快了。”孫雯皺眉,“像嚇了一跳似的。”
王芳站在一旁,手裡捏著新版服務流程表,也搖頭:“這不像‘等你’,倒像‘催你’。”
趙磊調出數據流,發現紅外感應器在人體重心前移的瞬間就觸發了響應,壓根沒等腳落地。“算法太積極,”他說,“它以為你要馬上走,其實你還坐在床邊喘氣。”
“那就讓它學會等。”劉好仃說,“人老了,動作是斷的,心是連的。燈也得學會聽這段空檔。”
孫雯眼睛一亮:“我們可以加個‘確認延時’。比如檢測到起身動作後,先不亮燈,等三秒內有連續動作,再啟動照明。要是隻動一下又停下,就當是翻個身。”
“三秒會不會太久?”王芳問,“黑燈瞎火的,萬一真要上廁所呢?”
“那就不全黑。”孫雯打開設計圖,“我們讓基礎夜燈保持微光,亮度調到剛好看清地麵,既不打擾睡眠,也不讓人摸黑。隻有判斷你要走動,才逐步提亮。”
趙磊敲了幾行代碼,重新設定觸發邏輯。新規則變成:第一階段捕捉姿態變化,第二階段觀察是否形成移動趨勢,第三階段才激活動態調光。
“現在不是‘看到就做’,”他說,“是‘看見了,等等看’。”
第二次測試開始。
同樣的動作流程,這次燈光反應明顯溫和。人在床沿坐了近一分鐘,夜燈始終維持低亮度;直到腳落地、手扶椅子,走廊燈才緩緩升起,像有人輕輕推開了開關。
“這個節奏對了。”王芳輕聲說,“像家裡有個晚醒的人,默默把燈打開了。”
劉好仃盯著屏幕上的時間軸,指著一處波形:“這裡,壓力傳感器延遲了0.8秒才上報數據。”
趙磊放大那段記錄,發現是信號串擾導致丟幀。“老主板處理多源數據時容易撞車,”他說,“咱們得想辦法錯開采集時間。”
“能不能分時段工作?”孫雯提議,“比如紅外每兩秒掃一次,壓力傳感器隔一秒再報,彆擠一塊兒。”
趙磊搖頭:“實時性會打折扣。不如拆任務,讓感知和分析不在同一時間跑高峰。”
劉好仃接過話:“就像吃飯和洗碗,不能同時搶水龍頭。一個乾活,另一個歇會兒。”
趙磊眼前一亮,立刻重構調度邏輯:係統在完成一輪環境掃描後,暫停數據整合五秒,專供主板消化信息,避免資源爭搶。
第三次測試,燈光節奏穩定,後台日誌乾淨,沒有丟包,沒有卡頓。
“成了。”趙磊點了確認鍵,界麵跳出綠色提示:“連續運行72小時,係統穩定,建議發布。”
他沒笑,反而盯著功耗曲線看了很久。
“怎麼?”劉好仃問。
“太穩了,有點不真實。”趙磊說,“之前哪次測試不出點毛病?這次反倒讓我心裡打鼓。”
“那是你把自己逼太狠。”孫雯遞過一杯熱茶,“人都會累,機器能一口氣跑三天,說明咱們改到位了。”
王芳翻開她的客戶溝通手冊,忽然歎氣:“可咱們這邊順了,客戶那邊不一定買賬。”
大家看她。
“我昨天試發了兩封《節律觀察邀請函》,一位家屬回得挺客氣,說‘你們這流程太慢了吧?簽完合同還得等半個月?’另一位直接問,是不是技術沒搞定,拿他們當試驗品。”
辦公室安靜了幾秒。
“他們不是不信我們,”孫雯慢慢說,“是怕老人等不起。”
“所以我們得讓他們看見‘等待’的樣子。”王芳站起來,“光說‘我們在記錄’不夠,得讓他們知道,每一天都有事發生。”
“比如?”劉好仃問。
“比如每周發一條小消息。”她說,“不說數據,隻講生活。‘您母親昨晚十點入睡,淩晨未起身,整夜溫度適宜’,或者‘今天陽光照進客廳的時間最長,係統自動調節了透光率’。”
孫雯接道:“還可以做個電子徽章,滿七天穩定記錄,送個‘晨光守護者’卡片;滿十四天,發個‘靜夜同行’紀念圖。不值錢,但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