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還在桌上亮著,屏幕映出他剛打出的表格。劉好仃沒急著關電腦,手指在鍵盤上停了幾秒,然後輕輕敲下回車,光標跳到下一行。
他站起身,把窗戶推開一條縫。風不大,吹得桌角那張專刊樣稿微微翻動,邊角翹了起來。他順手用保溫杯壓住,轉身泡了杯茶。
水剛倒進杯子,手機又震了一下。是係統提醒:今日首條客戶谘詢已錄入,關鍵詞——“環保認證”。
他低頭看了眼時間,六點二十分。比昨天早了五分鐘。
七點整,趙磊第一個到會議室,手裡抱著筆記本,頭發還有點濕,像是剛洗完頭就趕來了。他把包放下,抬頭看見白板上貼著幾張打印圖,走過去看了看,眉頭慢慢皺起來。
王芳和孫雯幾乎是前後腳進門。王芳拎著早餐袋,孫雯拿著文件夾,兩人一坐下就開始聊昨晚報社發來的正式刊文鏈接。
“轉發量破兩千了。”孫雯說,“有個讀者留言問我們是不是要申請綠色工廠。”
“真有人這麼問?”王芳咬了口包子。
“不止一個。”她翻開手機,“還有人想組團來參觀生產線。”
劉好仃這時走進來,聽見最後一句,點點頭:“看來,咱們這步棋,沒走空。”
他走到投影前,沒開ppt,而是直接調出後台數據界麵。“過去三周,環保相關谘詢量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一,但整體訂單上漲了百分之十八。客戶不再反複確認材料安全,而是開始問‘什麼時候能裝’。”
趙磊翻著自己的記錄本:“試驗線運行穩定,廢品率控製在千分之三點二,能耗也持續低於標準線。”
“說明什麼?”劉好仃看著三人,“說明他們信了。”
屋裡安靜了一瞬。
“可這還不夠。”他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三個字:謀長遠。
“咱們現在做的,不隻是換膠條、降排放,是在重新定義這家廠能走多遠。”他說,“政策遲早會跟上,市場也不會一直給我們試錯的時間。有些事,不能等。”
趙磊抬起頭:“您是想……做規劃?”
“不是想,是得做。”劉好仃點頭,“咱們已經跑通了一個小循環,接下來,得想想怎麼讓這條路越走越寬。”
王芳放下早餐袋:“具體從哪兒開始?”
“先定方向。”他在白板上畫了個三角,“研發、市場、人才,三條腿,缺一條都撐不起來。”
孫雯記下筆記:“研發打底,市場變現,人才支撐?”
“對。”劉好仃接過她遞來的筆,“沒有技術積累,爆款就是一陣風;沒有靠譜團隊,再好的產品也送不到客戶手裡;沒人接班,咱們這一代退了,廠子就得斷檔。”
趙磊沉默片刻:“我擔心的是資源。現在主產線還沒完全切換,如果同時推新項目,人力和資金會不會太緊?”
“所以不是馬上大乾,而是先摸清情況。”劉好仃翻開帶來的文件夾,抽出一張表,“我昨晚整理了一下,咱們近三年的技術改進,八成集中在工藝微調,真正算得上創新的,一隻手數得過來。”
王芳接過表格掃了一眼:“是因為沒專人負責這塊?”
“也不全是。”劉好仃搖頭,“是我們一直忙著解決問題,忘了主動去找問題。客戶需求變了,我們才改;同行出了新品,我們才跟進。這樣不行。”
孫雯輕聲說:“就像以前燈的設計,也是用戶說了,我們才明白‘有溫度’有多重要。”
“這次也一樣。”劉好仃看著她,“但他們這次沒明說,隻是問得多、下單快。我們要自己看懂。”
趙磊緩緩點頭:“意思是,與其等下一個‘環保’提醒,不如提前預判下一個‘在乎’?”
“沒錯。”劉好仃笑了,“你這話說到了點上。”
王芳忽然舉手:“那我現在最常聽到的,是客戶問能不能定製顏色和透光度,還有人提希望玻璃能自動調光。”
“這是市場信號。”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個性化需求”幾個字,“說明功能型產品正在向智能型過渡。咱們不能隻盯著‘安全’,還得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