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豬雜時會出不少“臟油”——這裡的“臟”指的是臟器本身帶的油脂,不是不乾淨的油——店裡連買食用油的錢都省了。
平時隻需要備著基礎的麵粉、鹽、白糖,還有各種香料就行。
這些香料也不是什麼貴得離譜的品種,大多是本地就有種植的,便宜又好用:生薑、大蒜、圓蔥、香蔥、小茴香、紫蘇,還有鹹菜、酸菜、辣醬,最後再加上三十度左右的地瓜乾——這地瓜乾去腥效果特彆好,比黃酒、料酒還管用。
至於八角、桂皮、草果這些常用香料,當然也會放,但都隻放少量提味。
其實內臟自帶的那點微腥口感,很多人就喜歡,要是完全去掉了,反而沒了吃內臟包的風味。
所以那些不喜歡這股腥味的人,楊玉貞暫時沒考慮迎合,想著等過些年生意穩定了,再慢慢精進口感。
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油、鮮、鹹、辣這四味做得重一些,符合大多數普通人的口味,讓大家吃得過癮。
其實做豬雜包的餡料,工序要比普通包子複雜些:每一種豬雜都得單獨下鍋炒,炒出各自的香味,包的時候再每樣都抓一點放進餡裡,手工上費不少功夫。
但這時候人工最不值錢,店裡除了胳膊不好的人負責看灶火,剩下的人都能圍在案板前包包子,人手足夠用,倒也不怕耽誤事。
現在的豬個頭不算大,一副豬雜大概在十斤到二十斤之間。
楊玉貞一次性買了十副,去了豬肚,也差不多一百來斤,又配上兩百斤蔬菜,炒出來出也就兩百斤的餡料,足足能包四千個左右中等個頭的包子。
兩天的豬雜一起炒好了,放進冰櫃裡冷凍著,後續賣的時候不用天天炒餡,能省不少事。
第一天做準備時,所有調味都由楊玉貞親自把控,隻讓徒弟們在旁邊看,沒讓他們上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反複強調:“味道是飯店的根,你們現在還把握不好鹹淡、香料的量,等看熟了、記牢了,再慢慢上手練。”
除了做餡,發麵也是重點。
楊玉貞手把手教大家用老麵引子發麵:先把老麵引子用溫水泡軟活化,再加到麵粉裡揉成麵團發酵。
老麵引子可比後世的酵母粉難伺候多了,發好的麵團總會帶著股酸味,必須取少量食用堿,一點點揉進麵團裡中和。
以前家庭主婦做老麵饅頭全憑手感,就算是做了幾十年的老手,也難免有失手的時候——要麼堿少了麵團發酸,要麼堿多了發苦。
但楊玉貞不一樣,她直接用秤算得明明白白,畢竟是開飯店,得有標準化的流程,不能憑感覺來。
她以十斤麵粉為基礎量,所有步驟都按這個基數定規矩。
十斤麵粉該加多少老麵引子,她就舀出一碗來給大家看,讓他們記準分量;該加幾盆水,多了少了都不行;發酵時間沒固定的,得看溫度,反正要等麵團漲到原來兩倍大,掰開後裡麵布滿蜂窩孔才算好;就連加食用堿,她都提前用小紙包包好,一包大概四十克,告訴大家十斤麵就加一包,就算效果稍有增減,也不影響大局。
就按著這個流程和麵,十斤麵粉剛好能做一百五十到一百六十個左右的包子,正好夠蒸三籠。
因為是豬雜包,一斤豬雜的成本算下來比一斤麵粉還便宜,所以楊玉貞舍得放肉料,每個包子的肉餡都塞得滿滿的。
不管是圓蔥豬雜包,還是蘿卜豬雜包,咬一口都能看到實實在在的豬雜,絕不會讓人覺得“吃不到肉”。
喜歡99歲被親孫捅死:重生狂寵孫女請大家收藏:()99歲被親孫捅死:重生狂寵孫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