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這是在貶斥人性。
而後半句話出自《詩經》,全句為: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意思就是:周文王儀表堂堂端莊恭敬,眾人無不崇拜尊敬。
到了這裡,又變成了稱讚人性。
兩者看似矛盾,所以單一貶斥人性,或單一歌頌文王的考生,必然會落下乘。
隻有抓住文王‘敬止’的特征,引申到德位合一,才是最佳立意。
出完兩道簡單題目後,就該給考生上點難度了。
蘇潤停筆,思索片刻,想起去年那兩道考題:
四書五經中,隻單獨出現過一次的【二】,以及蕩蕩二字,既與前麵的王道相連,又與後麵的上帝相連的【王道蕩蕩上帝】。
他將這兩者的出題思路結合,然後搞出了個差不多的類型:
【帝謂文王曰陰騭下民】
就這題目,一般考生上來,按照慣有的解題方法,必然會從‘曰’處截斷。
如此,題目就變成了‘帝謂文王曰’和‘陰騭下民’。
後半句好說,出自《尚書·周書·洪範》,全句為是:
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就是說周武王去拜訪箕子,並向他請教,問:上天以陰陽和諧之德,使天下的民眾得以安定,讓他們能互相和諧地居住在一起,但我不知道有哪些能使民眾順從的自然法則。
但鎖定後半句後,前麵的【帝謂文王曰】,就找不到出處了。
因為四書五經中,沒有一本書中,完整出現這五個字連在一起的。
若是考生一味地揪住這個斷句不放,那必然會鑽牛角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隻有在斷句,將‘曰’單獨拎出來,才能根據【帝謂文王】這個提示,繼續往下。
因為這四個字,在四書五經中,隻出現過三次,而且全都聚集在《詩經·大雅·皇矣》這一篇裡。
弄清楚這點後,聰明的考生就知道,那個‘曰’,就是截搭出來的障眼法,除了增加考題難度外,根本沒有用處。
或者說,把這個‘曰’視為王乃言曰的‘曰’,將後半句話視作截搭題中的截搭題,會更好理解些。
至於破題就不用說了,熙和帝聖旨的開頭‘奉天承運皇帝’,就能精準指引這題破題方法。
即:君主當承天命,行仁政,而後安百姓,形成天命、君德、民生的閉環,從而治理天下。
隻怕連熙和帝自己都不知道,他挑的好女婿,科舉第一場就把他拿出來涮了。
蘇潤隻參加過一場會試,因而所有的經驗都根據那場考試來。
包括難度和出題方式也是一樣。
想著去年會試,畫了兩條魚,他就尋思著自己也得弄個圖畫題。
但看圖說話,難度在於印刷術的精準度有限。
要是圖案太複雜,就太為難外麵負責印刷試卷的外簾官和匠人了。
因此,他思來想去,眼瞅著旁邊張明哲的考題都要出完了,這才抱著返璞歸真的想法,在紙上畫了個方框。
“我這題至少能往很多方向掰扯,可比大舅子那兩條不顧考生死活的魚強多了!”
蘇潤出完題,自我感覺相當良好,認為自己比大舅子趙叡有人性。
但他一抬頭,就對上了梁玉苦瓜般的苦瓜臉:
“子淵,你說實話,今年考生裡是不是有你的仇人?”
不然你怎麼會把考生當蠻夷整啊!
喜歡退親發家科舉路,六元及第娶公主請大家收藏:()退親發家科舉路,六元及第娶公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