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子夫展開《科研局專利月報》,紙頁上的朱砂新專利密密麻麻,像撒了把紅豆子:"本月新增專利三十七項,越人提交的"濾蜜草篩""采桑藤鉤"占了六項,都是實打實能用的好東西。"
她指尖點在兩個名字上:"阿月和她弟弟阿竹各占一項呢,阿竹的"草編濾網"還被醫署定成了標準件,以後各郡縣醫署都得用這個。"
劉妧拿起玉璽,在"桑蠶改良令"上蓋印,紅印泥落在"越人桑神圖"旁,像滴入錦緞的新色。
窗外宮漏滴過三更,染署的搗帛聲混著更夫的梆子響,"咚——咚——",仿佛在為漢越百姓的巧思打節拍。
辰時的芍陂堤壩,趙老實盯著"水力織機"歎氣,水流一急,葉輪轉得飛快,織出的錦就跳線,"水波紋"成了"亂麻團"。
"趙大叔彆急,"黃月英蹲在葉輪旁,用算籌量輪齒間距,"水流速與輪轉速得成"三比一",水快了輪就得慢。我給你加個"調速閘",用越人竹編的"水篦子"做閘板,水急了就關小,跟家裡控水澆菜一個理。"
桑小娥抱著占城稻跑來,稻粒飽滿得快撐破殼:"趙大叔,這稻殼能不能碾碎了當織錦的填料?我試了試,混在錦線裡挺結實,還省錢。"她掏出布片,摸著硬挺挺的。
趙老實扯了扯布片:"這法子中!等我把織機調好,就試試織"稻殼錦",給遷民做耐磨的農服正好。"
有個老織工撇嘴:"好好的錦摻稻殼,成何體統?年輕人淨瞎折騰。"趙老實沒理他,隻顧著量葉輪尺寸。
長安尚方署造紙坊,老工匠們圍著紙搖頭:"這紙太糙,寫不了細字,畫機械圖更不行,線都畫不直。"毛筆一劃,墨汁就暈開,像朵爛花。
陳阿嬌路過,看見牆角的廢錦——都是織壞的邊角料,軟乎乎的:"把廢錦剪成碎末,煮爛了摻在紙漿裡,會不會更平滑?就像做饅頭摻細麵,口感更軟和。"
尚方令將信將疑地試了,撈出的紙曬乾後細膩如錦,連細筆畫都清清楚楚。
陳阿嬌摸了摸紙頁:"好!就叫"錦紙",以後科研局的專利圖紙都用這個畫,省得看竹簡費眼。"她拿起筆,在錦紙上畫了朵桑花,花瓣紋路都清晰得很。
巳時的廬江醫署,墨非對著"錦灰藥膏"犯愁:"這藥膏遇熱就化,越人老婦們上山采桑帶著,揣懷裡沒半晌就成糊糊了。"
阿月提著新采的"蜂房"進來,蜂蠟凝成六邊形:"墨先生,把藥膏灌進蜂房蠟殼裡,是不是就不化了?就像把水裝進陶罐,不漏。"
墨非一拍大腿,差點碰倒藥罐:"對啊!我咋沒想到?"他掏出《墨氏機關圖》,畫"蠟殼分裝器"——用齒輪帶動活塞,把藥膏擠進蜂蠟模子裡,又快又勻。
平陽侯家兒媳拿起蠟殼藥膏,像顆顆琥珀:"這多方便!老婦們揣兜裡,啥時候用啥時候掰一塊,還乾淨。"她給越人阿婆送去,阿婆樂得直誇:"比用樹葉包著強,不沾灰!"
未時的芍陂邊,"水力碾米機"試運行,水流推著葉輪,石碾轉得歡,可碾出的米總帶糠屑,白花花的米裡摻著黃渣渣。
王老實蹲在碾盤旁,抓了把帶糠的米,想起長安的"羅麵篩":"給碾盤出口裝個篩子,不就把糠篩出去了?"他取來細竹篾,編了個"米糠篩",篩孔比稻粒小一半。
桑小娥用算籌量篩孔:"按算學,篩孔需是稻粒的二分之一,我幫你標上刻度。"她用朱砂在篩邊畫了道線,"就按這個編,保準糠過不去,米能過。"
改良後再碾,白花花的米從篩孔落下,糠屑留在篩上。黃月英在賬本上記著:"水力碾米效率比人工高十倍,一戶遷民一天能多碾兩石米,可報科研局專利。"
申時的長安算學館,公孫越趴在案上,用"錦紙"畫機械圖。錦紙光滑不滲墨,連齒輪的齒紋都能畫得尖尖的,比在竹簡上順暢多了。
"這錦紙真好用,"他感慨道,"以前畫個齒輪得削半根竹簡,現在一張紙能畫十個。"
墨非帶回的"蠟殼藥膏"放在案頭,六邊形的蠟殼整整齊齊。他盯著蠟殼拍桌子:"公孫先生,齒輪齒形若改成"六邊形",咬合會不會更穩?你看這蠟殼,六個邊卡得嚴嚴實實。"
兩人在錦紙上畫草圖,筆尖沙沙響。公孫越畫著笑了:"還真行!六邊形比圓形咬得緊,就像啃玉米,每顆玉米粒都卡得牢。"
內侍送來錦盒:"太後說,畫圖紙得壓平了,不然線歪。"裡麵是"錦紙鎮尺",用廢錦壓縮而成,沉甸甸的。公孫越把鎮尺往紙上一放,果然平展得很。
暮色漫過芍陂時,趙老實的"調速水力織機"完工,調速閘用越人竹篾編成,水流急時關小閘口,葉輪轉得勻勻的,織出的錦紋分毫不差。
阿月坐在織機前,腳踩踏板,手拋織梭,織出第一匹"錦紙紋"錦,紋樣模仿錦紙的纖維排列,細膩得能映出人影:"趙大叔,你看這錦,能當鏡子照了!"
趙老實把專利申請書寫在錦紙上,毛筆走得順,字跡格外工整:"這紙比竹簡強,寫著不費勁兒,還能卷起來帶走。"
掌燈後的建章宮,劉妧翻著"錦紙"樣品,紙頁上留著桑小娥算的"稻殼摻紙漿比例":"稻殼三成,廢錦七成,韌度最佳,能折十次不斷。"
"陛下,試試這個。"陳阿嬌端著"錦紙墨"進來,墨錠裡摻了錦灰,磨出的墨黑中帶點金,"用這墨寫專利書,陽光下能看出錦灰的光,防彆人仿造。"她寫個"工"字,燭光下泛著微光。
衛子夫展開《科研局錦紙應用冊》:"已用錦紙印了《工造圖譜》,發往各郡縣,遷民說比竹簡好懂多了,圖看得清,字也不模糊。"
劉妧在"錦紙推廣令"上蓋印,朱印落在紙頁的錦紋間,仿佛為大漢的萬千發明,鋪上了層平滑而堅韌的基底。
喜歡漢宮嬌華:帝女傳奇請大家收藏:()漢宮嬌華:帝女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