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叔掃到最後一段路,集塵錦袋裡的灰不多。
他笑著往養護錦箱裡添了勺錦灰砂漿,嘴裡念叨:“明兒要是有磚裂了,準有人比我還先發現,這路啊,是大夥兒的心頭肉。”
掃帚往牆根一靠。
他摸出塊乾糧,就著簷角滴下的露水嚼。
東市的喧囂順著風飄過來。
夾雜著爭吵聲,比往日更吵。
“又收苛捐雜稅了?我這小攤子,哪禁得住這麼刮!”有個商販的吼聲尤其刺耳。
開春第八日的長安東市人聲鼎沸。
叫賣聲、算盤聲裹著汗味飄得老遠。
稅吏的算盤“劈啪”響,引得不少商戶皺眉。
劉妧乘“錦藤步輦”剛進市口。
轎廂外的“透視錦簾”就被擠得變了形。
她掀簾一看,眉頭擰成了疙瘩:“王老實的米糕攤前,稅吏正按著老規矩算稅,連蒸籠裡的熱氣都要折算成‘煙火錢’。”
陳阿嬌順著她指的方向看:“越人阿勇的竹器堆在過道上,稅吏拿著尺子量呢。”
“量啥?”劉妧問。
“說‘這堆貨占了三尺道,得交“占道稅”,按漢尺算,一寸一文’。”陳阿嬌歎氣。
劉妧又指遠處:“波斯商人阿羅憾更氣,他的琉璃按‘奢侈品’收重稅,比漢地的瓷器還高兩成,氣得他直拍攤子。”
劉妧敲了敲轎廂壁,錦藤編的壁板“咚咚”響:“母後,這商稅如亂繩,粗細不分,鬆緊無度,得重定章程,不然商戶遲早要跑。”
陳阿嬌點頭,指尖劃過簾上的紋路:“可不是!昨兒西域商隊的翻譯官來抱怨,說‘在長安交稅,比給匈奴交貢品還糊塗’。”
戶部“稅政議事廳”裡,黃月英正用錦線在三丈見方的錦紙賬冊上比劃。
線軸“嗡嗡”轉:“這是‘餐飲區’稅線,用紅錦線標,按蒸籠算,一籠米糕抽一文,比老規矩低三成;‘手工業區’用藍線,按成品算,十件竹器抽一件,多賣多抽,少賣少抽。”
她指著圖角:“‘異國商區’用金線,漢胡同稅,琉璃與瓷器一個標準,不搞特殊。”
陳阿嬌俯身量了量稅線間距。
玉簪在圖上劃了道線:“哀家讓桑小娥算過,新稅按‘業態分級’,薄利多銷,商戶賺得多,朝廷也不少得——就像織錦,線密了反而容易斷,疏朗均勻才耐用。”
劉妧用玉簪劃出“稅銀用途線”。
簪尖挑著根銀線:“收上來的稅,三成修防火巷,兩成換路燈,剩下的補水井,條條寫在‘錦紙公告欄’上,讓商戶知道錢花在哪,比老規矩裡的‘不明損耗’透亮。”
黃月英往賬冊上釘了枚錦灰釘:“越人阿勇的竹器怕壓,稅吏不許再翻箱倒櫃查貨;王老實的米糕易壞,稅銀按月交,不用天天算。”
“商戶議事廳”裡,長條桌被拍得“砰砰”響。
比往日規劃市坊時更凶。
王老實紅著臉,米糕渣掉在衣襟上:“老規矩雖苛,但咱認!新稅按蒸籠算?我今兒多蒸兩籠,明兒少蒸兩籠,稅吏還能天天盯著我的蒸籠?”
波斯商人阿羅憾立刻站起來,琉璃珠在頭巾上晃:“漢胡同稅?說得好聽!我這琉璃易碎,運輸損耗大,按成品算稅,碎了的也算?你們漢地的瓷器有官窯兜底,我找誰兜底?”
旁邊賣胡餅的張二嬸也跟著喊:“我家的爐火燒了五輩人,稅吏連爐膛大小都要量,說‘大爐多交稅’,這不是欺負人嗎?”
角落裡,穿儒衫的老者拄著拐杖“篤篤”敲地。
是前市令李嵩:“商稅自古‘重末輕本’,哪有反過來的道理?《商君書》裡寫得明明白白,‘不農之征必多’,你們這是違祖製!”
陳阿嬌展開“新稅錦圖”。
圖上的稅線在燭火下發亮,旁邊粘著商戶的舊稅單:“看這圖,王大爺去年交了三十兩,新稅按蒸籠算,最多交二十兩,多賺的都是你的。”
她指著“手工藝品街”稅目:“越人阿勇的竹器,稅吏隻點數,不碰貨,碎一件賠一件,章程寫在‘錦布契約’上,官府作保。”
她又點向“異國商區”稅目:“阿羅憾老板,碎了的琉璃可報損耗,由‘商區互助錦倉’補,這倉用各家稅銀提兩成建,漢胡商戶都能領,比你自己扛風險強。”
李嵩還在嘟囔:“祖製不可違……”
劉妧翻開新稅冊,冊頁用錦線裝訂,夾著羅馬商稅的抄本:“李大人,羅馬商稅按‘交易額抽成’,波斯按‘鋪麵大小’,咱取其中,按‘業態+利潤’算,不是違祖製,是補祖製的漏——就像這錦圖,漢地的經,胡地的緯,才織得牢。”
劉妧微服來到“稅政模型館”。
老陶正往“新稅模型”上粘錦灰瓷小人,有稅吏,有商戶,還有算稅的算盤:“劉姑娘來了!你看這‘互助錦倉’模型,漢胡商戶的瓷人站一排,誰領了補償,就插麵小旗,一目了然。”
越人駱越正往稅吏瓷人手上粘“錦線算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