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遠微微一怔,隨即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
“當然可以。”他平靜地說,“不過,要先讓我把它完善起來。”林修遠點頭答應李建國的請求後,兩人之間的氣氛卻並未因此變得緩和。
李建國雖是心外科資深醫生,但一向以保守著稱,對新技術、新理念總是抱有懷疑態度。
此刻他提出要學習林修遠的診斷邏輯,更多的是一種試探,甚至隱隱帶著幾分防備。
林修遠心知肚明,麵上卻不動聲色。
查房結束後的走廊裡人來人往,腳步聲與交談聲交織在一起。
林修遠剛準備回宿舍繼續完善係統,卻被一道略顯刺耳的聲音攔下。
“又是你的‘模型’?”王誌斌冷哼一聲,雙手抱胸站在一旁,嘴角掛著一絲譏諷,“你以為醫學是編程嗎?隨便寫幾行代碼就能斷症救人?”
林修遠停下腳步,轉身看向他,眼神平靜如水。
“如果你能用傳統方式在十秒內判斷一位突發胸痛患者的病因,並給出精準治療建議,那我不妨也聽聽你的高見。”他說得不疾不徐,卻字字鏗鏘。
王誌斌臉色一滯,張了張嘴,終究沒有再反駁。
他知道,林修遠說得沒錯——昨晚那場手術,正是林修遠憑借超乎尋常的判斷力,才讓那位患者轉危為安。
“你……到底想乾什麼?”王誌斌最終隻是低聲問了一句,語氣中多了幾分複雜。
林修遠看了他一眼,眼中並無敵意,隻有淡然:“我想做的,是讓更多病人活下去。”
說罷,他不再多言,徑直離開。
夜深人靜,醫院宿舍樓一片寂靜。
林修遠坐在書桌前,目光緊鎖著屏幕。
窗外月光透過窗簾縫隙灑進來,在鍵盤上投下斑駁光影。
他的手指飛快地敲擊著鍵盤,一行行代碼在他的操作下不斷延展,仿佛在編織一張精密而龐大的網。
這是“智能診斷係統”的第一版基礎架構,雖然還很簡陋,但它已經具備了最基本的推理能力。
他深吸一口氣,輸入昨夜那位老年患者的完整病曆信息:年齡、性彆、主訴、體征變化、既往史、檢查報告……
數據輸入完畢,他按下運行鍵。
幾秒鐘後,屏幕上跳出一串分析結果:
【初步診斷】冠狀動脈急性閉塞
【可能性排序】1.急性心肌梗死(85%)2.心絞痛加重期(10%)3.主動脈夾層(5%)
【優先建議】立即行心電圖、肌鈣蛋白檢測,安排冠脈造影檢查
林修遠看著屏幕上的結果,心中湧起一陣激動。
與他昨晚臨場判斷幾乎完全一致!
他靠在椅背上,輕輕閉上眼,長長地吐出一口氣。
“第一步……走通了。”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程序,而是一個將經驗、知識與未來技術融合而成的醫療輔助工具。
它的存在,意味著許多原本可能被忽視的早期信號,都能被準確捕捉,從而避免誤診、漏診的發生。
這一刻,林修遠仿佛看到了未來的醫療世界——一個由人工智能輔助醫生決策的時代正在緩緩拉開帷幕。
而他,正站在這場變革的起點。
翌日清晨,林修遠剛走進急診科,就聽見護士站傳來急促的呼叫聲。
“快來人!三號床突發胸痛,意識模糊!”
他立刻快步上前,隻見一名中年男子正躺在擔架床上,麵色蒼白,額頭布滿冷汗,呼吸急促,嘴唇發紺。
蘇晚照也在一旁協助處理,見林修遠到來,立刻彙報:“血壓90/60mmHg,心率110次/分,血氧飽和度92%,剛剛發作時主訴是胸骨後劇烈壓榨樣疼痛,持續未緩解。”
林修遠眉頭微皺,迅速蹲下查看患者狀態,同時快速翻看其門診記錄。
這名患者名叫周海峰,47歲,無明顯慢性病史,今晨突然感到胸部劇烈疼痛,自行前來就診途中症狀加劇。
常規來看,可能是心肌梗死或者肺栓塞,但也有可能是更凶險的主動脈夾層。
時間緊迫,每一分每一秒都關乎生死。
林修遠迅速掏出隨身攜帶的平板電腦,打開自己剛剛完成的第一版“智能診斷係統”,輸入患者的基本信息與當前生命體征。
幾秒鐘後,係統界麵彈出一條紅色警告:
【緊急提示:疑似主動脈夾層,需立即排查CT血管造影】
林修遠瞳孔一縮。
他抬起頭,果斷吩咐:“馬上安排CTA檢查,準備鎮痛藥物,聯係心血管外科待命。”
一旁的主治醫師王誌斌聞言一愣:“你是說……主動脈夾層?”
林修遠沒有解釋,隻是點頭,然後轉向蘇晚照:“幫我準備影像資料同步上傳。”
他心裡很清楚,這不僅是對患者生命的搶救,更是對自己親手打造的這套係統的首次實戰驗證。
成敗,在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