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此乃考生名錄。”孫師爺遞上一冊黃紙,上頭密密麻麻列著三百餘人姓名,籍貫從開平鎮到百裡外的雲溪村皆有。陳峰掃過名錄,忽見“林昭”二字,問道:“此子何人?”
“回王爺,乃雲溪村林獵戶之子。老朽暗訪時,聞他白日耕獵,夜則鑿壁偷鄰家燭光讀書,鄉裡皆稱其‘寒窗麒麟’。”孫師爺答。
陳峰眸中微亮,將名錄合上:“今日且看這麒麟,能否破壁。”首日考經義。考生入闈後,監考官依規搜身驗籍,連硯台都撬開查看是否藏紙。
一考生因懷中揣著母親縫的護身符被疑作弊,急得麵紅耳赤,幸得陳峰親臨查看,方知是誤。他揮袖令放行,歎道:“科舉重才,亦需存人倫。”至午時,考場靜得隻聞筆尖沙沙聲。
陳峰巡至廊下,忽聞一考生踉蹌而出,額上冷汗涔涔。孫師爺附耳道:“此人舊疾複發,已送去醫館。”
陳峰點了點頭,科舉之路,和現代高考也差不多,也有突發疾病,或者緊張過度的暈倒的,於是又馬上說道:那個你讓大都督從軍營裡調來些軍醫,還有通知夫人讓家丁們煮些綠豆水免費發放。
忽有衙役來報,考場外一富戶之子與寒門書生因座位之爭險些動武。陳峰蹙眉出闈,見那富家子仗著家勢欲搶占窗邊位,而一衣衫襤褸的士子死死護著案幾。
窗戶邊有風,不悶這誰不知道,必須得做到公平公正,此時陳峰厲聲道:“科舉之地,不分貴賤。若再滋事,逐出考場!”
富家子嚇得縮了脖子,那寒門書生卻跪地泣道:“王爺開科之恩,草民必以血誠報之!”陳峰揮手命人安撫,心中更覺科舉之重——這考場內外,皆是人心試金石。次日策論,題綱為“邊郡治亂之策”。
考生們筆下疾書,有論屯田養兵的,有倡修驛道通商的,亦有言以文教化民心的。陳峰立於高處,見一少年書生擲筆長吟:“青崖烽火熄,開平文脈興。郡王開科詔,寒門有青雲!”其聲清朗,震得簷下風鈴都顫了顫。他記下此子姓名,心道:“好個氣韻。”午後,忽有考生舉報鄰座者暗中傳遞紙條。陳峰命人搜查,果然在一考生袖中搜出半張寫滿策論要點的絹紙。那考生跪地求饒,稱是家中兄長所迫。陳峰冷聲道:“科舉舞弊,等同叛國。押入牢獄,三年不得應試!”
此舉震得考場鴉雀無聲,連筆尖聲都愈發謹慎。三日為詩賦,題“秋闈望月”。考生們或吟邊塞蒼茫,或詠太平盛世。那林昭所賦之詩,卻獨辟蹊徑:“戍樓殘雪映書燈,筆鋒如劍斬寒星。
今借郡王青雲路,願化春雨潤邊庭。”陳峰閱罷,拍案而起,驚得孫師爺險些拂塵落地。他命人將詩卷單獨呈上,反複吟誦,似見詩中隱有治世之誌。放榜那日,郡學門前擠得水泄不通。
百姓們踩著石階上的霜痕,踮腳望那朱紅榜文。三甲之名公示,果有林昭拔得頭籌,另有兩名老儒入榜。陳峰親賜宴席於郡衙後堂,金樽玉盞間,新晉舉人們拘謹中帶著雀躍。酒至半酣,陳峰忽問林昭:“若讓你治一縣,首事何為?”
少年拱手道:“修水利,開學堂。民有糧,亦有書,方成治世。”
陳峰大笑舉杯,眼底已見開平未來之影。他瞥見席間有老儒欲言又止,便邀其暢談。那老者顫聲道:“王爺開科,乃邊郡百年未有之盛事。然……然寒門士子多,恐難服舊吏……”陳峰默然片刻,擲杯於案:“本王既開此路,自當護其行。孫伯,明日擬詔,新吏上任,各派親兵護衙三月!”宴後,林昭獨留求見。陳峰見他袖中藏一物,卻是半截磨禿的狼毫筆,筆杆上刻著“昭”字。少年坦言:“原以為邊郡荒蕪,不想王爺治下,文風亦盛。此筆乃家傳,自小伴讀,今願獻於王爺,求賜一言。”
陳峰接過殘筆,命人取來金漆匣收藏,提筆在其上書:“寒窗破,麒麟出。守此心,不負開平月。”少年跪謝,淚濕袍襟。秋風又起時,科舉新吏已赴各縣。孫師爺撫須而笑:“王爺此棋,既安民心,又固根基。朝廷縱有耳聞,亦無話可責。”陳峰望著案頭新呈的縣報,見林昭在雲溪村開渠引水,百姓讚其“小郡王”,茶盞中映著開平鎮漸起的燈火。他知道,這平靜日子底下,終是織起了一張新的網——文治之網,比戰場的鐵甲,更綿長,更無聲。
然風波未止。新吏上任不過旬日,便有舊吏聯名上書,言寒門士子不通實務,治理多疏。陳峰將奏章擲於案上,冷笑:“孫師爺,傳本王令,各縣新吏每月須呈治績,凡有懈怠者,軍法處置。另外郡學增設實務學堂,老吏與新吏同堂聽課,互評優劣!”
此舉一出,開平官場頓時震動。舊吏們不得不收斂傲慢,與新吏共研農桑、稅賦之法;新吏們亦從老吏處習得實務經驗,治縣漸顯成效。陳峰又命人將科舉錄冊與治績文書呈送洛國朝廷,新君閱後驚歎:“開平治吏竟有如此氣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遂降旨褒獎,特許開平科考三年一開,自成體係。林昭跪拜道:“皆王爺開科之恩,草民唯以勤政報之。”陳峰撫其肩,忽憶起當年青崖城血戰中,自己麾下將士亦如是忠勇。文治與武功,原是一體兩麵。朝廷使臣再度至開平時,恰逢郡學新科再開。
考場外,不僅有士子候考,連尋常百姓亦圍觀熱議,茶肆裡說書人添了新段子:“郡王青崖揮劍,開平執筆,文武雙治,乃千古未有之奇王!”
使者見狀,亦歎:“邊郡竟有如此盛況!”回京後力薦開平科考之法,洛國新君遂詔令全國效仿,開平自此成科舉典範。陳峰仍閒時玩古瓷,隻是案頭多了新卷——皆是新吏呈上的治縣策論。他偶撫那枚“永泰元年”的青釉盞,笑對孫師爺道:“孫師爺,你看這茶盞,釉色愈舊愈潤。
治民之道,亦需歲月沉澱啊。”孫師爺撚須而笑:“王爺以科舉織網,以治績固網,開平之治,必傳後世。”然陳峰心中仍有隱憂。洛國朝廷雖褒獎開平,但朝中黨爭未息,新君之位亦未穩。
他暗令親信密查京城動向,又於科舉中增設“邊政策”一題,專考士子對邊郡防務之見解。如此,既選治國之才,亦得諳軍事之士,以防不測。
整個科舉在幾日後全部完事,陳峰有些興奮,準備再次進行武將科舉,這樣能吸收更好的人才。
喜歡我在古代當鎮令請大家收藏:()我在古代當鎮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