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國朝堂內...
邢國使者參見孟國陛下。此時朝堂內一名使者彎腰參拜著孟國皇帝。
哦,我的哥哥還好嗎?
多謝陛下,我刑國皇帝也時常掛念著您,特意讓我帶好。
(邢國、孟國的兄弟之國,因多年前的兄弟的皇位之爭孟國劃出了三分之二的領土成立了現在的邢國。)
這麼多年了我這個哥哥隻有每年年底才會派使者來和我拜年的,今年怎麼這麼早?
這...使者被龍椅上的孟國皇帝說的結巴了起來。
說吧,我們畢竟是兄弟,雖然我們有隔閡,但是畢竟過去了快30年了,都過去了。
使者馬上說道邢國今年大旱您是知道的,我們是來借糧的,請陛下允許。
孟國皇帝坐在上麵皺了皺眉思索了一會說道今年孟國領地的守收成也不是很好,不過有人可是豐收了...
陳峰此時站在城頭,望著北歸的雁陣劃破鉛雲,手中握著最新的氣象密報,洛國塞北突降暴雪,寒潮預計月內南下。他轉身對身後的許諾沉聲道:"傳令下去,即刻啟動冬防。"
三聲銅鑼響徹街巷,百姓們紛紛放下手中活計。老木匠張翁眯著眼看了看天色,將未完工的木犁推到屋簷下,酒坊的夥計們開始往酒壇縫隙裡填塞稻草,連私塾的夫子都提前散了學,叮囑孩童們回家幫襯家事。一場與寒冬的賽跑,在開平鎮悄然拉開帷幕。
惠民倉前,新製的柏木糧囤堆成金色的小山。陳峰親自查驗入庫流程:每袋糧食都要經過三道篩檢,剔除癟粒和石子;倉底鋪著三層防潮氈,四角擺放著數十個裝滿生石灰的陶缸。"記得在糧囤間留出三尺通道,"他用竹尺丈量間距,"便於通風和巡查。"
入夜後,糧倉依然燈火通明。賬房先生們在油燈下核對賬本,算盤珠子撥得劈啪作響。陳峰披著鬥篷走來,看見牆角堆著的麻袋上印著"義糧"二字,點點頭道:"今年的義倉要多備兩成,務必保證孤寡老弱都能領足過冬口糧。"
城西的菜窖工地,工匠們正揮汗如雨。陳峰設計的雙層地窖深達五丈,上層儲菜,下層蓄冰。青石砌成的窖壁上每隔三尺就嵌著一盞麻油燈,照亮工人們搬運大白菜的身影。"每垛菜之間要留出透氣孔,"他指著窖內縱橫交錯的通道,"頂部加裝滑輪,方便吊運。"
菜農們推著滿載秋菜的木車排成長龍。陳峰蹲在菜堆旁,隨手拿起一顆圓白菜:"這種菜心緊實的,最適合窖藏。"他教百姓用草木灰塗抹菜根,"既能防蟲,又能鎖住水分。"當第一車窖藏菜緩緩下降時,圍觀的孩童們發出驚歎,仿佛目睹一場神奇的魔法。
北山的伐木場裡,斧鋸聲日夜不停。陳峰引進的雙人拉鋸比傳統單鋸效率提高三倍,新製的滑輪吊索能輕鬆搬運兩人合抱的原木。"選樹要挑向陽麵的,"他敲了敲樹乾,"這樣的木材乾燥,燒起來火旺。"
木材源源不斷運往鎮上,街道兩旁堆滿整齊的木垛。陳峰命人在木垛頂部覆蓋防雨布,四周挖排水溝。鐵匠鋪裡,新打造的鐵火盆、銅手爐堆成小山;陶窯中,繪著牡丹紋的暖腳壺正緩緩降溫。
秋天的風除外身上舒服很,整個開平鎮進入“戰時狀態。”陳峰組織百姓成立"冬防隊",挨家挨戶檢查房屋:修補漏風的窗欞,加固歪斜的屋簷,給牲畜棚舍加裝棉簾。他親自調配防凍藥膏,分發給戶外勞作的百姓;又命人在水井口加裝木蓋,防止井水結冰。
集市上,禦寒物資供不應求。布莊的新棉絮、皮貨鋪的羊毛氈被搶購一空;藥鋪的掌櫃連夜熬製驅寒湯藥,免費分發給老弱病殘。陳峰站在鎮中心的鼓樓前,看著忙碌的人群,心中湧起一股暖流,這個冬天,無論多麼寒冷,開平鎮都將攜手度過,但是陳峰不知道是他已經讓兩個國家盯上了...
秋分那日,秦霜捧著一卷素絹走進書房,絹上墨跡未乾,勾勒著秋日的霜菊與肥蟹。陳峰擱下手中的屯田圖,見她鬢邊簪著新摘的桂花,衣袂間縈繞著藥香,那是晨起采集的紫蘇與艾草。
"秋氣肅殺,宜溫補潤燥。"秦霜將絹布在案上展開,十二道菜品的名目工整排列,"我給你按照民間食俗,擬了份秋膳單,還請老爺過目。"
陳峰湊近細看,首列便是"蒸栗黃雞",旁注小字:"取秋栗與童子雞,加薤白、生薑蒸製,可健脾暖胃。"再往下,"葵羹菽飯"、"炙獐脯"、"蟹釀橙"等菜色躍然紙上,每道菜都標注著食材時令與烹製要訣。
寅時三刻,王府後廚已亮起燈火。秦霜親自督陣,看著廚娘將新收的粟米細細舂搗。"糙米需浸泡三個時辰,"她撚起一粒米查看,"煮時加少許鹽,飯香更濃。"灶台邊,老廚子正將整雞塞入陶罐,腹中填滿去殼的板栗與切段的山蔥。
最費時的當屬"蟹釀橙"。八名丫鬟圍坐竹案,用銀簽小心翼翼地剔出蟹肉蟹黃,又取當季的甌柑,剜出果肉後填入蟹鮮,再蓋上橙蓋,以荷葉包裹後文火慢蒸。秦霜守在蒸籠旁,不時揭開查看,氤氳熱氣中,橙香與蟹鮮漸漸交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午膳時分,陳峰望著案上菜肴微怔。青瓷碗裡的葵菜羹浮著點點油星,是用新榨的芝麻油提味;炙獐脯切得薄如蟬翼,蘸料是磨碎的花椒與炒香的芝麻;最驚豔的蟹釀橙,切開時橙皮裡的汁水混著蟹肉流下,在白玉盤中彙成琥珀色的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