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前的最後一個晴天,陳峰扶著腰站在洛水碼頭,望著漁民們抬上岸的竹簍。青灰色的河蟹在簍中張牙舞爪,螯鉗撞擊竹篾的脆響此起彼伏,最大的那隻足有斤重,青背白肚,正是最肥美的時節。漁民老李抹著臉上的水珠笑道:"郡王,今年蟹汛旺得很,網網都滿,就是賣不上價,運到城裡還得被奸商壓秤。"
陳峰蹲下身,掂量著簍中的螃蟹。往年此時,河蟹多被富戶壟斷,尋常百姓隻能聞聞腥味,而吃不完的鮮蟹很快就會腐壞。他忽然想起秦霜做的蟹粉,將蟹黃蟹肉曬乾磨粉,既能長久保存,又是極鮮的調味料。再看碼頭堆積的廢棄蟹殼,那可是上好的磷肥,混入田土能讓來年莊稼增產。
"傳我令,"陳峰站起身,目光掃過碼頭上百餘名漁民,"王府出錢,按市價三倍收購所有河蟹!另在鎮東頭空地支起三十口大缸,再調二十名廚娘過來!"
下午鎮東的空地上支起了連綿的竹棚。百姓們排著長隊,手裡攥著幾文錢,就能換一隻鮮活的河蟹。孩童們舉著剛蒸好的螃蟹,蟹黃順著指縫往下滴,笑得滿臉油光。負責記賬的老秀才撥著算盤,聲音洪亮:"今日已賣出兩千三百隻,惠及百姓七百餘家!"
竹棚深處,廚娘們正圍著大缸忙碌。秦霜親自示範取蟹粉的訣竅:先將蒸熟的河蟹掰成兩半,用銀匙仔細挖出蟹黃蟹肉,放入陶盆中;蟹殼則扔進另一個大缸,撒上草木灰殺菌。"這些蟹肉要先在竹匾裡晾曬三日,"她指著棚頂鋪開的竹架,陽光透過縫隙照在橙紅的蟹黃上,泛著琥珀色的光,"曬到半乾時再用石磨碾成粉,裝壇時記得撒層鹽防潮。"
陳峰改良了晾曬工藝,在竹匾下生火炭,用文火烘烤代替日曬。"這樣一日就能乾透,還能鎖住鮮味。"他翻動著竹匾裡的蟹肉,原本濕潤的蟹黃漸漸縮成小塊,香氣變得愈發濃鬱。廚娘王嬸抓起一把剛磨好的蟹粉,湊到鼻尖聞了聞:"乖乖,這味兒比鮮蟹還衝!炒菜時撒一把,怕是能多下兩碗飯!"
第一批蟹粉裝壇那日,陳峰命人貼出告示:蟹粉一兩換糙米三斤,或抵冬防勞役一日。百姓們聞訊趕來,獵戶老張用兩斤鹿肉換了半斤蟹粉,打算給生病的婆娘做碗蟹粉粥;布莊的老板娘則用一匹粗布換了一壇,說要給遠在京城的兒子寄去。連軍營的夥夫都推著獨輪車來了,要換些蟹粉給士兵們改善夥食。
處理完蟹肉,堆積如山的蟹殼成了新難題。陳峰帶著農官老李來到城外的試驗田,看著佃戶們將蟹殼砸碎,拌入草木灰和腐熟的糞便。"這蟹殼含鈣量高,"陳峰抓起一把碎殼,"埋在田裡能改良土壤,尤其適合種麥子和油菜。"
老李將信將疑地劃出半畝地做試驗。三日後,他急匆匆跑來王府,手裡捧著兩捧土壤:"郡王您看!摻了蟹殼的土明顯更鬆散,抓一把能攥出水珠!"陳峰撚起土塊,果然見細密的孔隙裡含著潮氣,這是土壤肥沃的征兆。
很快,鎮裡的農人們都學著處理蟹殼。他們將蟹殼燒成灰,拌在秧苗根部或是直接將碎殼埋進菜地,用來防治蠐螬。菜農趙老漢的蘿卜地用了蟹殼肥,長出的蘿卜又大又脆,切開時能看見細密的紋路,他特意挑了最大的一個送到王府:"郡王嘗嘗,這蟹殼肥的蘿卜,比蜜還甜!"
陳峰看著試驗田的土壤樣本,心中已有盤算。他命人將剩餘的蟹殼集中處理,裝成百餘個大袋,作為"春耕禮"分發給各鄉農戶。"記住,"他叮囑農官,"蟹殼肥要提前三個月拌入土中,讓它慢慢腐熟,明年開春播種時,保證能有好收成。"
一個月後,洛水的蟹汛漸漸平息。陳峰查點賬目,發現此番收蟹不僅沒虧錢,反而略有盈餘——賣蟹所得的銅錢,扣除收購成本後,還夠給冬防的士兵們添置十件新棉甲。而那些製成的蟹粉,除了兌換給百姓,還剩三百餘斤,被封存入庫,打算來年青黃不接時拿出來,摻在粥裡賑濟災民。
最讓人驚喜的是蟹殼肥的效果。農官報來的勘察結果顯示,用了蟹殼肥的麥田,麥苗比往年高出半指,葉片更顯濃綠。陳峰站在田埂上,看著風吹麥浪的景象,忽然想起漁民老李的話:"以前隻知蟹肉鮮,沒想到蟹殼也能生金。"
秦霜端來一碗新熬的蟹粉湯,裡麵撒著翠綠的蔥花。"這是用最後一點蟹粉做的,"她輕聲道,"過了今日,再想吃鮮蟹,就得等明年了。"陳峰舀起一勺,滾燙的湯裡,蟹粉的鮮與蔥花的香在舌尖交織,嗯,這海鮮味...
秦霜馬上回應了他一個白眼...
霜降後的開平江,晨霧尚未散儘,水麵上已泛起粼粼波光。陳峰又站在碼頭的了望塔上,望著水軍營地,往日操練的戰船上,此刻卻晾曬著漁網,甲胄鮮明的士兵們正蹲在甲板上修補網眼,鐵盔旁擺著剛收的魚獲,銀閃閃的鱗片在晨光中格外刺眼。
"郡王,水軍將士們都準備好了!"水軍統領周昂大步走來,他鎧甲上還沾著漁網勒出的紅痕,手裡拎著條兩尺長的鱸魚,"按您的吩咐,三十艘戰船分三隊,分彆駐守洛水上下遊和蘆葦蕩,保證晝夜都有收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時候沒有戰事,我們得為冬天做儲備。此時的陳峰點頭,目光掃過岸邊堆積的漁具。這些都是他讓人趕製的新家夥:有專捕大魚的"百足網",網眼大小恰到好處;有能沉到河底的"地籠",入口設計成倒須,魚進去就出不來;還有士兵們自己發明的"拍網",兩人各持一邊,在淺水區用力一拍,就能罩住一群小魚。
"記住,"陳峰拍著周昂的肩膀,"操練不能停,捕魚時也要保持戒備。每日留三成兵力守營,其餘人輪流作業,既要不誤冬儲,也要保證戰力。"他望著遠處的方向,那裡的探子回報,土匪近期也在頻繁活動,誰也不知道平靜的水麵下藏著多少暗流。
辰時三刻,水軍戰船準時出發。陳峰登上旗艦"破浪號",隻見甲板上的士兵們動作嫻熟:前艙的士兵負責撒網,他們腰係粗繩,將沉甸甸的漁網掄成一個大圈,再猛地拋向水麵,漁網在空中展開,像隻巨大的水母沉入水底;中艙的士兵則合力搖著絞盤,將捕獲的魚拉上船,銀鱗閃爍的魚群在艙裡蹦跳,濺起的水花打濕了他們的鎧甲;後艙的夥夫已經支起了大鐵鍋,正將個頭小的雜魚清洗乾淨,準備做一鍋鮮美的魚湯。
"郡王您看!"了望的士兵突然大喊。陳峰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隻見蘆葦蕩裡泛起一陣騷動,數百條銀色的鮊魚躍出水麵,像一片流動的銀雨。周昂立刻下令:"放圍網!"十艘戰船迅速圍成一個圈,將魚群困在中間,士兵們拉動網繩,包圍圈越來越小,最後起網時,網裡的魚多得幾乎要溢出來,連船舷都被壓得往下沉了沉。
最讓人驚歎的是夜捕。戰船在船頭掛起特製的魚油燈,燈光穿透水麵,吸引著趨光的魚類。士兵們戴著陳峰改良的防水皮帽,潛到水下用魚叉刺殺大魚。周昂親自示範,他憋一口氣紮進水裡,片刻後浮出水麵,手裡舉著條半人長的鯰魚,引得甲板上一片歡呼。
陳峰站在船頭,看著士兵們忙碌的身影。他們雖然穿著鎧甲,動作卻比漁民還要靈活,收網時的號子聲整齊有力,透著一股軍人特有的精氣神。他忽然覺得,這樣的"另類操練"或許是件好事,既能讓士兵們熟悉水性,又能為冬儲添磚加瓦,一舉兩得。
午後的碼頭,成了魚的世界。士兵們將捕來的魚分類處理:個頭大的鯉魚、草魚被裝進活水艙,準備運往鎮上的集市;中等大小的鯽魚、鱸魚則被開膛破肚,用鹽醃製後掛在船舷上晾曬;最小的雜魚和蝦蟹,則被裝進大木桶,準備送去做魚醬。
陳峰在碼頭設立了臨時處理點,二十名經驗豐富的漁民被請來指導:"這草魚要順著脊骨片開,曬出來的魚乾才平整;鯽魚肚子裡的黑膜一定要刮乾淨,不然會腥;還有這蝦,得用白酒醃一醃,再曬乾,味道才夠鮮。"
士兵們學得認真,原本握刀槍的手,此刻卻要拿起細小的刮鱗刀,一開始總是笨手笨腳,要麼把魚肚子劃破,要麼把魚鱗刮得滿地都是。陳峰看得直樂,親自示範如何快速去鱗:"用竹片逆著魚鱗的方向刮,既快又不容易傷手。"他手裡的竹片靈活地遊走,轉眼間一條魚就處理乾淨,引得士兵們紛紛叫好。
傍晚時分,第一批魚乾晾曬完成。陳峰拿起一塊嘗了嘗,鹹淡適中,帶著陽光和河水的清香。他命人將這些魚乾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入庫,作為水軍冬季的口糧,另一部分則低價賣給百姓,讓尋常人家的餐桌上也能添一道葷菜。
隨著時間的推移,水軍的捕魚成果越來越豐碩。倉庫裡的魚乾堆成了小山,大缸裡的魚醬散發著濃鬱的香氣,活水艙裡的鮮魚每天都能裝滿好幾車,運往鎮上的集市。陳峰特意規定,漁民們可以用糧食或冬衣來換魚,這樣既方便了百姓,也解決了部分士兵的冬裝問題。
鎮上的百姓們樂開了花。以前隻有過年才能吃上的鮮魚,現在幾文錢就能買一條;家裡有老人孩子的,都會去換些魚乾,慢慢嚼著補鈣;最受歡迎的是魚醬,抹在蒸好的粗糧餅上,鮮得能讓人多吃兩個。連開私塾的王先生都特意送來一幅字:"軍民共漁,歲稔年豐",掛在水軍營地的大門上,引得路過的人紛紛駐足觀看。
水軍將士們也嘗到了甜頭。每日的餐桌上,除了乾糧,總會有一碗鮮美的魚湯,或是一盤香噴噴的烤魚,士兵們的臉上漸漸有了肉,操練起來更有力氣。周昂向陳峰彙報:"郡王,這一個月下來,士兵們的體能測試成績平均提高了一成,連以前最瘦弱的幾個新兵,現在都能拉開三石弓了!"
陳峰聽著高興,卻沒放鬆警惕。他知道,這些魚獲不僅是過冬的儲備,更是一種戰略資源。一旦戰事再起,充足的食物能讓士兵們保持體力,而處理魚獲的過程,也是一種變相的操練,撒網需要力量,收網需要配合,夜間捕魚需要警惕,這些都是戰場上必不可少的素質。
夜晚的書房內陳峰和秦霜倆人盤算著,倉庫裡的儲備已經足夠:六萬斤魚乾,五千斤魚醬,還有足夠全鎮百姓吃一個月的鮮魚,這些都將成為開平鎮過冬的底氣,主要全軍差不多十五萬人呢,總歸是夠的,畢竟還有雞鴨鹿等肉食。
夫人,今年周國的木材運過來多少?
秦霜聽後有些生氣的說道那您得問問您的相好啊,她肯定比我說的更準確。
我...你...嘿...可真行啊你。
難道我說的不對嗎?溫泉一夜啊!這麼快就忘了?我可是郡王的王妃,在這一畝三分地能有我不知道的事?
咳咳...夫人,你這嘴像冰一樣。
秦霜摸了摸自己的的嘴唇說道怎麼?
你這張嘴會把我凍傷的。
哎呦,我的老爺這話可真的...嘖嘖...我又沒說什麼,你看看你...
好了,好了,我們回屋商量吧,看看這都幾點了,說著摟住秦霜往外走去。
“此時陳峰心中暗爽著,小樣的,日夜顛倒頭發少,單純好騙戀愛腦,作為現代人我拿捏不了你們了?尤其是小少婦,我最擅長,我三國可沒少看,尤其是喜歡曹操,我從羨慕、理解曹操,最終成為曹操...”
喜歡我在古代當鎮令請大家收藏:()我在古代當鎮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