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000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開始瓦解,奴隸社會逐漸確立。“禪讓”製度被“傳子”製度所取代,也即部落聯盟大首領民主推選製,被王位世襲製所代替。
堯、舜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最有名的、由各部落民主推選出來的部落聯盟大首領。也是最後一次“禪讓”王位。這以後,就被從夏禹開始的傳子製度所取代。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當部落聯盟大首領堯,年老的時候,尋找繼承人,讓負責管理四方事務的“四嶽”官名),推舉繼位人,四嶽提出讓舜繼承大首領職位。
當時舜已協助堯工作28年,經過各種嚴格的考驗和考察,證明是一位合格的大首領。當堯離世時,舜提出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部落成員卻不同意,表示歡迎舜擔任大首領。
發生糾紛事故時,矛盾的雙方都不願意找丹朱做仲裁人,而願意去找舜來仲裁;民間歌手們都歌頌舜的優良品德和業績,而不歌頌丹朱。最後,舜才不得不接替了堯的大首領職位。
後來,當舜年老時,部落成員推舉禹為舜的接班人;17年後舜離世,各部落頭人一致擁戴禹擔任部落聯盟大首領,而不擁戴舜的兒子商均。
到禹離世時,情況發生了變化,禹的兒子啟,直接繼承了禹的大首領職位,並稱王號為“夏”,建立了夏朝。
啟稱王時,和他同姓的有扈氏,說他破壞了禪讓製度,不配當部落聯盟大首領,起兵反對他。可是卻被啟打敗了,啟罰他作畜牧奴隸。
之後,民主禪讓製度便被廢除了,王位世襲製開始施行,登上曆史舞台,一直沿用了幾千年。
社會曆史的這一巨大變革的深層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迅速增長。
古代黃河流域經常洪水泛濫成災,堯命禹治水,禹治水多年,公而忘私,身先士卒,三經家門而不入,取得了良好效果,變以堵為主的治水係統,為以疏為主的排灌係統和溝洫製度。
禹在位時,還大力發展銅製農業器具,以取代舊的落後的農具。
這些都大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
生產的物品有了剩餘,對戰爭中的俘虜不再殺死,而把他們養起來,隻供給他們生存所必須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讓他們無償地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生產出來的物品歸奴隸主所有。
這樣便形成了處於主導和剝削地位的奴隸主階級,及處於被剝削、被壓迫地位的奴隸階級,兩個對立的階級。
原始公社社會,與奴隸社會,在各方麵都有明顯的差彆。
堯、舜、禹時代的原始公社社會,是無階級、無剝削的、公有製的、“天下為公”、共同貧、富的“大同”社會。
啟之後的奴隸社會則是有階級、有剝削的、私有製的、“天下為私”、貧富懸殊的“小家”社會。
堯、舜、禹時代,領導人是公推即禪讓)的,也即民主選舉出來的;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分配;老、幼、鰥、寡、孤、獨、殘廢的人由公社集體供養;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爭。
啟之後的社會,剝削、壓迫產生,“禪讓”製度被世襲、傳子製度所取代,王位私傳,財產私有,開始劃分土地的疆界,建築起了保護私財的城池。
被壓迫被剝削的奴隸階級,為反抗奴隸主貴族階級的殘酷壓迫、剝削和暴政的革命和造反行為的發生,就不可避免了;為爭奪和保護私有財產,為擴展和保衛疆土的戰爭也就不可避免了。
我國古代從此由公有製的、無階級、無壓迫、剝削的原始公社社會,開始轉變為私有製的、有階級、有壓迫、剝削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