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列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都有新的發展。封建主義經濟萌芽和滋長起來,奴隸製度在各國逐漸衰亡,最後都讓位於封建製度。
說到春秋時代的著述,還有一部著作不可不提及,就是《尚書》,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記敘文和論說文的集子,是我國散文的開端。
《尚書》原有一百篇,秦焚書後,漢初搜集得二十九篇,用當時通用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又從孔子故宅的壞壁裡發見用古文字寫的《尚書》,較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古文《尚書》,但已亡佚。
《尚書》大都是一些誓詞、政府的文告、貴族的告誡之詞、以及一些記述文字等。
其中一部分如《堯典》、《皋陶謨》等篇是戰國時人所作。《盤庚》古奧難讀,保存原來麵貌較多。
盤庚遷都殷,貴族和一些民眾反對,盤庚對他們講了幾次話,《盤庚》三篇,就是三篇簡短的演說辭。
盤庚的遷都是從鞏固他的統治出發,改變一下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緩和階級矛盾,有他的政治目的,所以在他的幾篇講話裡都是感情充沛、言辭尖銳。
其中有一些形象的語句。如他要臣下服從他的命令,不怕勞苦遷到新都,就說了這樣幾句比喻的話:“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又如告誡他的臣下不要煽動民心來反對遷都,說他們如果這樣作是自取其咎:“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這樣的比喻都很生動。
周初的《大誥》、《洛誥》等,文字和《盤庚》一樣,都佶屈聱牙。其中也有一些用比喻的句子。
周康王初年的《顧命》是一篇記事文,記述成王的死和康王即位時的儀式。這和那些記言的文章不同。這篇文章敘事清晰,就現存材料看,是周初記事文一個新的發展。……
敘述都井井有條,文字也錯落有致,後代散文家往往學習這種筆墨。
《尚書》的最後一篇《秦誓》是春秋時代作品,作者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開發西北和防禦西北外族侵略方麵有一定的功績。
《秦誓》有一篇悔過之作。他不聽謀臣蹇叔的話,出兵侵略鄭國,這本來是不義之師,結果被晉打敗。事後向臣下表示追悔,寫了這篇《秦誓》,文章譴責自己,表達了沉痛的感情: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
他引了古人的話,說儘自己的力量順著好的方麵做事就安樂。又說指責彆人容易,接受彆人指責很難。他犯了過失,悲歎日子過去了,浪費了光陰。
後麵還反複地申述應該怎樣接受教訓。這篇文章的特點是虛字很多,能傳神,讀者好像聽到了他那種悲歎的聲音。這種寫法也標誌著散文在當時進一步的發展。
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另說:前722年——前480年)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從西周以來的奴隸和平民對奴隸主貴族的反抗和鬥爭,在各國間蔓延和加劇。在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奴隸紛紛逃亡,並和奴隸主展開武裝鬥爭,動搖了奴隸製度的統治。
在這個時期,生產力向前發展,一部分奴隸主除了擁有周王或諸侯所賜與的“公田”外,還開發了大量荒地成為“私田”,不納貢稅。這就使得“私門”勢力大大擴張,衝擊了“王室”或“公室”所有製的奴隸製度。
魯國在公十五年前594年)施行“初稅畝”,承認“公田”和“私田”的私有製而一律取稅。這就在魯國一國內宣布了地主製度的正式成立。
其他各國到春秋末期也在政治上陸續發生了變化。一些貴族利用奴隸增辟私田時,在奴隸鬥爭的壓力下,被迫改變剝削方式,開始產生了封建依附關係,使封建製度逐步形成。
而大奴隸主的“公室”日趨腐朽沒落,一些“私門”要求衝破舊社會製度的限製,發展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勢力。他們儘力爭取民眾,終於推翻了舊的“公室”的統治,奪取了政權。
如田氏的代齊,魏、趙、韓三家的分晉。他們建立了新的國家,在政治上實現了一些重大的改革。
魏國任用李悝kui虧音),製訂了一整套適應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政治法律製度,如“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等。
秦國任用商鞅,楚國任用吳起,都實行變法。其政治目的都在富國強兵,但在客觀上也符合於新的生產發展的要求。
新興的封建製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隸製度後,促進社會生產力蓬勃發展。首先是冶鐵業的發展,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各種鐵器,冶鐵生產已經逐漸發展起來,冶鐵技術也有了初步的發展。
春秋後期,由於各國之間彼此吞並的結果,主要隻剩下了七個大的強國,即所謂的“七雄”:秦、齊、楚、燕、韓、趙、魏。其中秦、齊、楚、燕四國是從西周以來就存在的老國家,韓、趙、魏三國則是由晉國分裂而成的新國家。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