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主要著作:
1)《兼愛》
原文: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之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釋義: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是《兼愛》上篇的中心意義。作為小生產階層利益的代言人,墨子的“兼愛”學說有著合理的和進步的曆史內容。但是墨子是在承認人們有貧富貴賤等差彆的前提下講兼愛互利,而且希望封建統治者來帶頭實行他們的主張,這就不能不陷入泛愛的空談,暴露了小生產者在政治上的軟弱性。
譯文參考):
聖人國君)是以治理天下為職責的。必須知道紛亂的起因,才能進行治理;不知道紛亂的起因,則不能治理。
譬如醫生醫治病人的疾病:必須知曉確診)疾病的起因,才能進行醫治;不確診引起疾患的病因,則不能進行醫治。
人們國君等人)治理紛亂的社會又怎能單獨例外而不是這樣呢!必須知曉紛亂的起因,才能進行治理;不知曉其起因,則不能治理。
聖人以治理天下為職責,不可不調查紛亂的起因。
嘗試調查紛亂的起因,起因在於不相愛。臣子對君主不孝不忠),就亂套了。
子女隻愛自己而不愛父母,就會損害父母而隻對自己有利;兄弟隻愛自己而不愛兄長,就會損害兄長而隻對自己有利;臣隻自愛而不愛君,就會損害君而隻對自己有利:這樣就會產生紛亂。
然而父母不慈愛子女,兄長不憐愛兄弟,君不愛護臣,這樣也會使天下產生紛亂。
父母隻自愛,不愛子女,就會損害子女而隻對自己有利;兄長隻自愛,不愛兄弟,就會損害兄弟而隻對自己有利;君隻自愛,不愛臣,就會損害臣而隻對自己有利。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不相愛互愛)。
之所以天下有盜賊也是這樣。盜賊愛自己的家,不愛彆人的家,因而盜竊彆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賊愛自身,不愛他人,因此去盜竊彆人以對自己有利。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不相愛。
及至大夫擾亂家庭、諸侯攻伐他國也是這樣;大夫各愛自己的家,不愛他人的家,因此擾亂他人的家以利自家;諸侯各愛自己的國,不愛他國,因此攻伐他國以利本國。天下之亂事,畢儘於此而已。察其原因?都起自不相愛。
如果使天下兼相愛,愛彆人如同愛自身,哪有不孝之人?視父兄和君如同自身,怎麼會有人)施行不孝?哪有不慈愛之人?
視弟子和臣如同自身,怎麼會有人)施行不慈?因此就不會出現不慈不孝的事。哪會有盜賊呢?如果把彆人的家當作自己的家,誰還會去盜竊?視他人如同自身,還有誰去做賊?因此就不會有盜賊了。
還會有大夫擾亂家庭、諸侯攻伐他國的人嗎?視彆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誰還會去擾亂?視彆國如同自己的國,誰還會去攻伐?因此大夫擾亂家庭、諸侯攻伐他國的事情都會消亡。
如果使讓)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之間就不會互相攻伐,家與家之間就不會互相擾亂,盜賊就會消亡,君臣父子都能孝慈,如此全天下就會安寧。
因此,聖人以治理天下為職責,怎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勵互相親愛!因此天下兼相愛就會得到治理安寧),互相仇恨就會紛亂。由此,墨子說,“不可以不勸勉愛他人互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