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優良的醫生,會隨著萬變的疾病,而使用萬變的藥。如果病變了,而藥不變,這樣醫病是會傷害病人的身體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此,做事情必須根據法令製度來進行。變法的人要隨著時代而變化。古代統治天下的七十一家君主,各家的法律都不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是因時勢不同的緣故。
因此說:良劍期望它能斬斷東西),並不期望它一定是鏌鋣有名的寶劍);良馬期望它能行千裡,並不期望它是驥鷔最好的千裡馬)。
那所謂“成功名”,是古代國君所追求的目標,好像人們對於良馬期望它能日行千裡一樣。先王所要求的是“成功名”,並不一定要求有同古代一樣完善的法令製度)。
楚國人有一個過江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一個記號,說:“這裡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來後,他從刻著記號的那個地方跳到水裡尋找劍。
船已經在江上行走,而掉到水裡的劍卻沒有動地方,在刻記號處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以舊法治理國家,就等同於刻舟求劍。時已變遷,而法不變,這樣來治國,豈不是很難啊!
有一過江人,看見一人牽引著一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裡去,嬰兒哭啼。彆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因為他的父親善於遊泳。”
嬰兒的父親善於遊泳,他的孩子難道就善於遊泳嗎?這樣來處理事物,必然失敗。亂國的為政,與此相似。
《呂氏春秋》主要著作:
3)《穿井得一人》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呂氏春秋》
釋義:
本篇文章錄自原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中的一段。意思是說傳聞往往失實,必須慎重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否則容易由誤聽而犯錯誤。
因此,聽到傳聞的事,要深入調查研究,不宜浮麵領會,才能分清是非。
譯文參考):
宋國丁氏家沒有水井,常要派人住在外麵專管打水。等到他家鑿了一口水井,告訴彆人說:“我鑿井得到一個人。”
有人聽到這個消息,傳開去說:“丁氏家鑿井,從井中鑿出一個人來。”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君耳朵裡。
宋君聽了,也覺得有些奇怪,於是派人到丁氏家來查問。丁氏回答道:“現在家裡有了井,無須派人住到外麵打水,等於多得到一人使用,不是從井中得到一人”。
傳聞到如此地步,倒不如不聽傳聞好啦。不聽傳聞倒不會鬨笑話,出差錯。)
注釋:
1、出:出門。溉:灌注。汲:從井中打水。
2、穿:鑿。
3、聞:用作動詞。
4、令人:派遣人。
5、使:使用。
6、若:這裡作“如”解。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