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葉到東漢末的社會政治狀況:從西漢中葉開始,農業生產在社會比較安定的局麵下,得到了提高,但是地主豪強的土地兼並也隨之加劇。
到元帝劉奭時,農民和地主的矛盾,上層豪強和下層豪強之間,爭奪土地的矛盾已達到了很緊張的階段。政治上呈現出混亂的現象。
成帝劉驁時,有些地方的農民和鐵官徒煉鐵的官奴)開始發動了武裝起義。外戚王莽掌握政權,廢漢帝自立,稱為新朝。
王莽作出了一些政治改革,但實質上不過是欺騙農民,結果爆發了赤眉、銅馬等農民大起義。漢宗室劉秀領導一部分人,參加農民起義軍,在共同推翻王莽統治之後,又消滅了赤眉軍等,建立起了東漢王朝。
東漢初期,在農民大起義之後,階級矛盾暫時緩和,數十年間人民得到一些休養生息。但是從和帝劉肇時開始,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遞相把持朝政,衝突不已,政治很黑暗。
皇帝的權力逐漸轉移到官僚集團手裡。順帝劉保時,舉“敦樸之士”;質帝劉纘時,太學生增至三萬餘人,“敦樸之士”和太學生中,有的和官僚集團都有某種關係,這些促進了官僚集團地位的提高和勢力的增長。
太學生、官僚集團和外戚集團一起,攻訐宦官,但是遭到宦官很大的打擊,前後發生兩次“黨錮之禍”,官僚集團中一些耿直人物和名士被殺或遭囚禁。
東漢末年在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和政治極端混亂的情況下,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被地主豪強武裝鎮壓下去,隨著就是豪強割據,東漢因之滅亡。
在科學技術方麵,東漢的科學家張衡,對戰國時代製造出的,天文觀測儀器渾儀,進行了重大的技術改進,之後曆朝曆代都有改進和提高。
渾象,又稱天體儀,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用它可以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
最早的渾象是西漢耿壽昌製造的,有明確記載的渾象,當屬東漢張衡製造的水運渾象,張衡還在水運渾象上安裝了一套傳動裝置,利用相當穩定的漏刻的水,推動銅球均勻地繞金屬軸轉動。
渾儀和渾象這兩種天文儀器的製造和改進,標誌著天文曆法的不斷進步,為曆法的改進創造了技術條件。
《夏小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物候學專著,也是最早的曆書,即夏代的曆法。《夏小正》中的曆法就是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農曆陰曆),陰曆就是在夏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最早編寫《夏小正》的是西漢人戴德。
另外必須提到的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公元219年,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被後人稱為“醫聖”。
張仲景早年在名醫扁鵲的影響下,拜同鄉名醫張伯祖為師,儘得真傳。漢靈帝時,出任長沙太守,但卻淡泊名利和權勢,常在大堂上為百姓診病,號稱“坐堂”,一直沿用至今。
東漢末年,時局紛亂,瘟疫流行,死難眾多。張仲景辭官行醫,懸壺濟世,博采眾長,勤求古訓,不但救治了許多病難,還儘畢生心血著書。
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成為我國首部臨床治療學專著,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在該書中,張仲景創造了世界醫學史的三個第一:
第一次記載了人工呼吸;
第一次記載了藥物灌腸;
第一次記載了膽道蛔蟲的治療方法。
《傷寒雜病論》成為我國曆代醫家研究中醫理論和臨床治療的重要典籍,並遠播各國,在國際醫學界享有盛譽。
醫聖張仲景和他創立的學術思想,現已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他也受到了千秋萬代的景仰!
再應提及的是漢代的中常侍蔡倫約公元50~118年)於公元105年,撰寫了第一部記錄中國造紙術的著作。他在該書中描述了用碎布片和樹皮等材料造紙的過程。這些技術可能早在一百年以前就出現了。
之後中國的造紙技術逐漸傳到世界各國,應用到了各個方麵。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