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樂府詩民歌)——1
從武帝時開始設立了一個專掌管音樂的機構,叫做樂府,具體任務是製定樂譜,訓練樂工和搜集歌辭。
由文人寫作的朝廷典禮所用的樂章,配合民間產生的音樂即“俗樂”,和從各地搜集來的民歌歌辭,統稱為“樂府詩”。
代表了兩漢詩歌的最高成就,二千年來繼《詩經》、《楚辭》之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放射光彩,
兩漢采集民歌的規模是相當大的,當時采風遍及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可惜現存的兩漢樂府民歌隻剩下四十首左右,多數已亡佚了。2從
兩漢的民間音樂很昌盛,也風行於社會上層。皇帝嫩愛好“俗樂”,西漢的元帝、東漢的桓帝和靈帝都能鼓琴瑟,吹洞簫,元帝還能“自度曲被歌聲”。
貴族們也愛好“俗樂”,甚至和皇帝爭女樂。所以大量采集民歌,並大量訓練演奏“俗樂”、傳習民歌的樂工。
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是收羅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總集,在下列三類中都包含著漢代民歌:1、“相和曲辭”;2、“雜曲歌辭”;3、“鼓吹曲辭”。
此外還有“雜歌謠辭”,收入了許多民謠,其性質與樂府民歌相近,有些漢代民謠的思想藝術性相當高。
樂府民歌是“街陌”之間的產物,出於社會下層群眾之口,“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正如《詩經》裡的民間歌謠一樣,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表達了人民自己的聲音,直接道出人民自己的所愛與所憎。
和那些以娛樂帝王為目的的,粉飾生平,歌功頌德的倡優文學相反,它們以描寫民間疾苦為主要內容,真實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
也和那些模仿雅頌,因襲風騷的假古董文學相反,它們表現了鮮明的獨創性;儘管這些民歌在記錄和配樂的時候,不免經過文人或樂工的改動,它們的思想和藝術的光輝還是不可掩蓋的。
樂府民歌的內容分為四類:
1、反映的民間疾苦,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掠奪的痛苦;
2、反映貧困和漂泊的作品;
3、也反映了一些上層社會的生活,有些作品批判了上層社會的腐朽和醜惡,揭露了其奢淫;
4、關於愛情和婚姻的詩也占了一定的比重。
樂府民歌具有以下特點:
1、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都表現得鮮明而強烈,這些民歌道出了被壓迫者的痛苦,讀者從中可以聽到兵士、農民、城市貧民、流浪漢和孤兒、棄婦的呻吟啼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奢淫貪暴,官僚、地主及其爪牙都是被譴責的對象;
2、敘事成分占很大比重,如《婦病行》、《東門行》、《孤兒行》、《陌上桑》、《豔歌行》、《上山采蘼燕》、《十五從軍征》等篇和《孔雀東南飛》,都是以敘事為主。
其中有些作品通過人物對話,塑造出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標誌著中國文學史上敘事詩歌的一大發展。對話的講究增進了語言的活潑。常用鋪陳的描寫方法。
3、比興的運用,《豫章行》和《南山石嵬嵬》通篇用樹木喻人,《鳥生、《枯魚過河泣》和《豔歌何嘗行》通篇以魚鳥擬人,都使讀者感到“奇趣”,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4、形式多樣,有四言詩,五言詩,雜言詩,風格和表現方法是豐富多彩的,語言是活潑生動的。
總之,漢樂府民歌的價值無論從思想內容或藝術成就看來都是非常珍貴的,它繼承、發展了《詩經》中民歌的優良傳統;
但其中也有一些消極的成分,如《鳥生》篇中的命定思想,《怨詩行》中的及時行樂思想,都是受到統治階級思想麻醉和侵蝕的結果;
另外還有一些古辭專寫遊仙,或表現了逃避現實的思想,但那些作品雖稱為古辭卻不一定是民歌。
漢樂府民歌被記錄收集的時候,正當詩歌的中衰時期,當時文人的歌詠極少有價值的作品,樂府民歌的出現簡直使荒漠變成了花園。
它不但豐富了文學寶庫,而且成了文學的新鮮血液,沾溉、啟發、刺激了許多作家,使文人詩也有了新的精神麵貌。
首先,漢樂府民歌繼《詩經》之後,發揚了現實主義精神,在引導後代詩人們走向反映生活真實的道路方麵,起了不小的作用。
如建安—黃初和天寶—元和兩個時代的曹操父子、王粲、陳琳等以描寫社會亂離疾苦為內容的詩篇,正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
偉大的詩人杜甫和建安詩人一樣處於社會苦難深重的時代,而且親曆了更多的流離,他寫了更多更深刻的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的敘事寫實的名作如“三吏”、“三彆”等篇,其精神和體製實與漢樂府民歌一脈相承,直接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
白居易、元稹效仿杜甫做“因事立題”的社會詩,而且提出“詩歌合為事而作”的鮮明口號,也正是繼承發揚了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傳統;這種傳統在唐代以後也並未斷絕,直到晚清,詩人黃遵憲還寫了《台灣行》、《哀旅順》等樂府體的詩。
其次,漢樂府民歌在體裁方麵,對於當時和後代詩歌也有巨大的影響,曆代詩歌在形式上模仿漢樂府,在詞句上因襲漢樂府的例子多不勝舉,可見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之久遠和普遍。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