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王朝在農民起義風暴過去之後,大貴族官僚地主的元氣逐步恢複,代表他們利益的司馬懿父子正是適應這個趨勢,竊取了魏國的軍政大權,用血腥的屠殺排除異己。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終於代魏自立,暫時統一了中國,史稱西晉王朝。西晉統一之初,暫時呈現過一些安定的現象,卻醞釀著更大的動亂。
司馬炎集團都是一些腐敗透頂的人,他們陰險毒辣,極端荒淫無恥、奢侈腐敗。大貴族官僚的特權無限擴張,對人民的壓榨急劇加深,田賦加重了一倍,戶調也加重了一半。
他們實行的門閥製度和分封製度,使他們世代把持朝政,享受各種特權,豁免租稅,兼並土地,掌握兵權。而貧寒出身的人,根本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最終導致爭權互攻,引起外族入侵,造成曆史上空前的民族災難。
西晉王朝覆滅後,一些大貴族官僚逃亡到江南,和南方的豪紳貴族一起,推司馬睿為皇帝,建立起偏安南方的東晉王朝。
東晉王朝的階級本質和西晉沒有區彆,對人民的剝削更變本加厲。大貴族官僚們的生活更奢侈腐化,政治上的特權更加膨脹。
他們不但拚命壓榨人民來滿足自己的貪欲,而且經常火拚,不斷爆發內戰,使人民遭受更多浩劫。最後軍人出身的劉裕掌握了大權,結束了東晉王朝的統治。
從西晉建立到東晉滅亡的一百多年間,雖然產生了左思、劉琨、郭璞、陶淵明等傑出和優秀的詩人,但形式主義和玄言詩的逆流卻長期熾盛。當創作方麵處於形式主義逆流統治的時代,文學批評的發展也自然會受到影響。
魏晉民謠
1)《吳孫皓初童謠》
原文:
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
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釋義:
童謠通過反對孫皓遷都一事,表現了人民對封建暴君的憤怒和反抗。
注釋:
1、吳:指三國時孫吳。這首童謠見《三國誌?吳誌?陸凱傳》。孫皓hao浩音):是孫權的孫子,淫亂暴虐,最後投降晉,是東吳末代國君。
孫皓即位第二年由建業遷都武昌,橫征暴斂,要下江人民沿長江逆流而上,運輸物資,供他揮霍,人民不勝其苦,怨聲載道。這首童謠就是人民對遷都的怨怒之聲。
2、建業:今江蘇南京市,是孫皓遷都前的舊都。
3、武昌:今湖北鄂城縣,孫皓於265年遷都於此,次年又遷還建業。
4、止:停留的意思。
2)《隴上歌》
原文:
隴上壯士有陳安,軀乾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
?聰父馬鐵鍛鞍,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燙十決無當前。
戰始三交失蛇矛,棄我?聰竄岩幽,為我外援而懸頭。
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
釋義:
這是一首隴上人民,對抗敵英雄陳安壯烈犧牲事跡的歌頌,與悼念的哀歌。歌詞簡練而生動。
譯文參考):
隴上將軍強陳安,身軀雖小胸懷寬,愛護將士如心肝。
騎青白雄馬配鐵鞍,揮舞大刀如急流般,武藝高強蛇矛盤,百戰百勝誰阻攔。
與敵交鋒失蛇矛,丟失戰馬走深山,為求援軍被頭懸。
西流隴水不回返,壯士一去不複還。
注釋:
1、隴上:指晉秦州隴西今甘肅隴西縣)。
2、陳安:是晉王司馬保的故將,和匈奴族劉曜作戰多次,318年兵敗,被俘遇害。死後隴上民間作此歌歌唱他的英雄事跡。
3、腹中寬:胸懷寬宏。
4、?nie聶音):馬奔馳。驄ng聰音):青白相間的雜色馬。父馬:雄馬。
5、湍tuan團陰平音):急流。
6、蛇矛:兵器名,形狀象長槍。
7、燙:衝擊。決:潰散。“十燙十決”是說,衝擊到哪裡,哪裡就潰散,含有百戰百勝之意。當:抵擋。無當前:沒有人能擋住他前進。
8、三交:三次交鋒,指與平先作戰。
9、竄:逃走。岩幽:深山。
10、懸頭:指被斬後懸頭示眾。
11、西流之水:指隴水。這兩句用流水一去不還,來比喻陳安長逝。表示痛惜和哀悼。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