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作家及其作品
謝靈運的作品
2、《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原詩: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釋義:
這首詩是作者描寫從石壁精舍回來,傍晚還巫湖泛舟的景色。
表達了遊石壁、遊巫湖的樂趣,從中得到理趣的體會。全詩語言自然,觀察入微,刻劃細致。
注釋:
1、娛:樂。憺dan淡音):安適。
2、陽已微:日光已經昏暗。
3、斂:收斂,聚集。暝色:夜色。
4、霏:雲飛的樣子。
5、芰ji技音):菱。
6、蒲:菖蒲。稗bai拜音):形狀像穀的雜草,這裡指水草。相因依:互相依靠。
7、披拂:撥開。趨:疾行。
8、偃:息。東扉:東軒。扉:門。
9、意愜:心裡滿足。
10、攝生:養生。此道:指前兩句所說的道理。推:推求。
範曄
小傳:
範曄ye業音)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劉宋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一說湖北光化縣)人。曾任尚書吏部郎、宣城太守,後遷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參與機要。
他博涉經史,善屬文。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後漢曆史的著作,寫成《後漢書》。已寫了帝紀和列傳部分,誌的部分未完成而曄被殺。
北宋時,以晉朝司馬彪所作《續後漢誌》和《後漢書》合刻,成為一書。
範曄的主要著作
《張衡傳》—1)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儘璿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順帝初,再轉複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複還。
陽嘉元年,複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製,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麵,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伏,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間》、《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