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嶸的主要著作
《詩品序》
譯文參考)—1):
氣候使景物發生變化,而景物又感動人,所以被激蕩起來的感情,就表現在舞蹈和歌詠中。
照耀三才天、地、人),輝映萬物,神靈有待它詩歌)來祭祀,幽深微妙的意旨有賴它詩歌)來闡明,感動天地鬼神,莫過於詩歌。
第一段提要:說明詩歌的產生及其作用。文中認為:外物感動人,產生感情,因而表現為歌舞。這是對的,但對詩歌的作用,說得如此神秘,誇大,卻是錯誤的。)
從前《南風》歌的言辭,《卿雲》歌的頌詞,其意義是深長的。夏歌中唱道:“鬱陶乎予心”)、楚謠指《離騷》中寫道:“名餘曰正則”),其詩體雖不全是五言,但上述二句已是五言的開端了。
至漢朝的李陵,開始創立五言詩這種體裁。古詩年代久遠,作者與創作年代,很難詳細知曉,從體裁推斷,這五言詩)必是漢朝而非周末的作品。
漢朝西漢)的王、揚、枚、馬等人都以詞賦著稱,沒有聽說有詩歌傳世。從李陵到班婕妤,約百年間,創作五言詩的)除了一個女作家,就隻有李陵一人而已。
詩人的風度都已缺失。東漢二百年中,惟有班固創作了五言《詠史》詩一首,卻枯燥而無文采。
到了建安時代,曹操父子很愛好文士,曹氏兄弟成為文壇領袖。劉楨、王粲是曹氏父子左右輔佐之人。較次一等的人物,攀附曹氏父子,作他們部屬的更多,以百數計。建安時代文學大盛。
建安以後,文學逐漸衰微,這種頹勢到晉朝才停止。在太康年代中間十年),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然興起,繼續了前代的成就,使文學得到中興。
永嘉時六年),尊重黃帝、老子道家始祖),較推重於談論道家玄虛之理。當時《詩經》的十篇,其辭偏理,淡而寡味。東晉時玄言餘波尚在流傳,孫綽、許詢、桓、庾等諸公的詩,都像玄學《道德論》論文,喪失了建安文學的特色慷慨悲涼的情調和富於現實性的內容)。
郭璞、劉琨已開始在改變玄言詩體,提倡清剛之氣,讚成美俊,隻是敵不過寫玄言詩的人多,對當時影響不大,未能動搖整個玄言習俗。
義熙東晉安帝年號)中,謝益壽繼起創作山水詩),很有文采。元嘉宋文帝年號)中,謝靈運的文學成就很高才高詞盛,富豔難踨),超過了劉、郭、潘、左諸人。
原知曹植為建安之傑,劉楨、王粲次之。陸機為太康之英,潘嶽、張協次之。謝靈運為元嘉之雄,顏延之次之。
上述曹植等人,都是五言詩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文學家。
第二段提要:本段探討五言詩的發生、發展及其不同流派的演變過程,並簡要地評價各時期的主要五言詩人。)
四言詩體,文辭簡約,含義廣泛,學習《國風》、《離騷》,便可獲得很多;但每每苦於文辭繁多,而寫出來的意思較少,所以近世很少有人嫻熟四言詩。
五言詩在詩歌中處於重要地位,是眾詩體中最有味道的一種,所以很適合於世人的口味。世人愛好五言詩,是因為它可以不寫具體的事情和形體,用它來抒情寫景最細致貼切。
詩歌有興、比、賦三種寫法。文已儘而意有餘,是興。因物喻誌,是比。直寫其事,寓言寫物,是賦。
興、比、賦三義的作用很大,作詩時斟酌運用三義,以風力作骨乾,加之以文采的潤色,使人玩味到它的詩意,則覺得餘味無窮,聽到它的吟詠則心中深受感動,這是詩的最高造詣。
作詩若專用比興,缺點在於意思太深奧,意思深奧,文辭就會出現生硬的毛病。作詩若隻用賦體,缺點在於意思太膚淺,意思膚淺則文辭就鬆散,輕浮油滑而無所依歸,必然產生蕪雜散漫的毛病。
四季氣候、景物的變化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對詩作者的感情是有影響的。歡聚的詩寄以親熱之情,彆離的詩寄以哀怨之情。
屈原被讒放逐著《離騷》),王昭君和親匈奴;或屍橫北方的田野,或魂逐野草漂泊不定),或負戈外守邊疆;
戍邊人員衣單,孀婦孤身在閨房淚儘;士有辭官歸隱,一去忘返;女有因兄作詩宣揚她傾城傾國之美而)入宮受寵。
上述放逐、和親種種事情很感動人,這些思想感情非用詩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論語?陽貨篇》)說:“詩歌可以表達友愛,也可以表達怨恨。”若要使窮途貧賤的人得以心安,隱居者不煩悶,沒有比崇尚詩歌更好的了。
文學家沒有不愛好詩歌的。現今在一般讀書人中,作詩之風很盛行。兒童剛能穿衣、上小學時,就一心為寫作詩歌而努力了。
由於寫得很濫,於是就出現了各式各樣平庸的詩歌和雜亂的詩體。致使富家子弟恥於自己的詩歌達不到水平,就整天寫作,整夜苦吟。
這些作品作者獨自看看,以為很不錯,但眾人一看,就覺得平庸魯鈍。更次的是,有些輕薄的人,嘲笑曹植、劉楨的詩歌古樸笨拙,說鮑照和謝朓的成就超越古今。
學習鮑照,終於趕不上他“日中市朝滿”《代結客少年場行》)這樣的詩句。學謝朓而學不到他的好處,勉強得到“黃鳥度青枝”這樣的句子。
上述這些人白白地拋棄了高尚的詩歌趣味,在文學上是未入流的。
第三段提要:先述五言詩的優點,詩歌的作法和作用,後評齊、梁詩歌創作中的不良傾向。)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