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藥王孫思邈
祖國的醫學在魏晉、唐宋時期有了新發展。西晉的王叔和,曾任太醫令,精研醫術,尤精脈理,編成《脈經》十卷,是我國最早的脈學專著。隋唐時,《脈經》傳到日本,後來又傳到波斯等東方各國。
東晉的葛洪、南朝的陶弘景都是著名的煉丹家,又是卓越的醫學家,他們通過長期煉丹,逐漸掌握了一些藥物的性質和治病的方法。
葛洪撰寫的三卷本《肘後備急方》,對肺癆肺結核)、天花等病的傳染性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他是世界最早詳細記述天花的人。
書中講到用瘋狗腦漿治療瘋狗咬傷的醫方,已經初步體現了近代免疫學的思想。
陶弘景最大的貢獻是總結了《神農本草經》問世後藥物知識的發展,編寫了《本草經集注》七卷,在本草學的發展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藥王孫思邈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逝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活了101歲。他在70多歲時寫成《備急千金要方》,共30卷,總計232門,收方5300個。
主要內容有:醫學總論、婦人、小兒、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痔漏、解毒、備急諸方,食治、養性、平脈、針灸等法。
又在百歲高齡的那一年完成了《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也是30卷,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
書成第二年便與世長辭了。這兩部書合稱《千金方》,是可供家庭備用的醫藥衛生手冊。他之所以以“千金”命書,是因為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他把那些對人生命有益的藥方看得比千金還重。《千金方》全麵總結了我國唐朝以前的醫學和藥物學知識,大大豐富了祖國的醫學寶庫。
對學習和研究我國中醫藥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千金方》首創“複方”形式,提出可一病多方,對張仲景《傷寒論》中一病一方的體例作了靈活變通。
孫思邈還提出,有時為了增強治療效果,兩三個經方可以合成為一個“複方”;有時為了分彆治療幾種疾病,又可以把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來用。
《千金方》把婦科列為臨床各科之首,兒科次之,為中醫學婦科和兒科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在食療、養老、養生方麵有獨到的論述。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
在養生方麵他提出要去“五難”: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慮;“十二少:思、念、欲、事、語、笑、愁、榮、喜、怒、好、惡;以及按摩、調氣、適時飲食等。
此外,孫思邈還著有《枕中素書》《福祿論》《會三教論》《老子注》《莊子注》《明堂圖注》《孫真人丹經》《龜經》《玄女房中經》《攝生真錄》《千金食治》《禁經》等著作。在《孫真人丹經》中,首先記載了火藥的成分。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