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作品
2)《兵車行》
原詩: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乾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戶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釋義:
這是反對唐玄宗黷武戰爭的一首政治諷刺詩,也是杜甫最早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可能作於751年。
《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記唐玄宗天寶十載,“夏,四月,壬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蠻,打敗於瀘南。
時仲通將兵八萬,……進軍至西洱河,與南詔王戰,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戰功。……
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禦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
舊製,百姓有勳者免征役,時調兵既多,國忠奏先取高勳。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有人認為詩即為此事而作。也有人說,詩中征夫所述往事和所訴的時事,都屬與吐蕃交兵的情況。
唐朝戰爭十分頻繁,抽丁拉夫,生離死彆的情形,也就成為極普通的現象。因此這首詩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不一定為某一曆史事實所局限。
全詩分兩段,首段摹寫送彆的慘狀,是紀事,第二段傳達征夫的訴苦,是紀言。由於是客觀的具體的描寫,讀後如身臨其境,分外親切,所以感染力極大。
譯文參考):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弩備在腰。
爹娘妻兒齊相送,塵埃彌漫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路哭,哭聲震天衝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