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二年春,長安城桃李芬芳。
李承乾站在東宮新落成的藏書樓前,看著工匠們將一箱箱書冊搬入樓中。這些書籍不僅有儒家經典,還有他親自搜集的農書、醫典、工藝圖譜,甚至包括從胡商那裡購來的異域典籍。
"殿下,這是剛從揚州運來的《海國圖誌》。"馬周捧著一卷精致的絹帛走來,"據說是根據嶺南水師的見聞繪製,記載了南海諸國的風土人情。"
李承乾展開圖誌,目光落在標注"流求"的島嶼上。這個後世稱為台灣的寶島,如今還遊離在中原王朝的統治之外。他手指輕輕敲擊圖麵:"傳令嶺南道,加強對流求的探查。"
馬周略顯詫異:"殿下對此島感興趣?據臣所知,島上隻有些未開化的蠻族..."
"馬卿有所不知。"李承乾意味深長地說,"此島扼東海要衝,物產豐饒。若能納入版圖,可為我大唐東出太平洋的門戶。"
馬周雖不懂何為"太平洋",但見太子神色鄭重,立即應下。正要退下,忽見杜荷匆匆跑來:"殿下!登州急報!新羅、百濟聯軍侵犯我熊津都督府!"
李承乾手中圖誌"啪"地合上。熊津都督府位於朝鮮半島西南端,是大唐在半島的唯一據點。新羅、百濟向來互相攻伐,怎會突然聯手攻唐?
"備馬,孤要立刻麵見父皇!"
兩儀殿內,李世民正與幾位重臣商議軍情。見太子進來,皇帝直接道:"高句麗插手了。據密報,高句麗寶藏王派密使遊說新羅、百濟,聲稱大唐有意吞並整個半島。"
李承乾心頭一震。高句麗!這個東北強國自隋朝起就是中原心腹大患,隋煬帝三征高句麗而不得,反而耗空國力,間接導致隋朝滅亡。如今他們竟敢主動挑釁?
"父皇,熊津都督府情況如何?"
"都督王義方死守孤城,但糧草僅夠半月。"李世民沉聲道,"朕已命營州都督張儉率軍馳援,但恐怕..."
李承乾知道父親在擔心什麼。高句麗占據遼東,地勢險要,城防堅固。若大軍東征,恐怕會重蹈隋朝覆轍。
"兒臣以為,當務之急是解熊津之圍。至於高句麗..."他略一思索,"不妨效法西漢舊事,派水師從海路襲擾其後方。"
"水師?"李世民眉頭一挑,"我大唐水軍多在江淮,如何..."
"登州有水師。"李承乾提醒道,"去歲兒臣巡視海防時,見其雖規模不大,但戰船精良。若再征調嶺南水師北上,足可組成一支勁旅。"
李世民沉思良久,緩緩點頭:"此議甚善。不過水軍遠征,風險極大,需一得力將領統領。"
"兒臣舉薦一人——青州刺史劉仁軌。"李承乾胸有成竹,"此人雖出身寒微,但精通水戰,曾在洞庭湖大破水賊。"
"準了。"李世民拍案,"即刻傳旨劉仁軌,命其速赴登州整軍。另外..."皇帝眼中精光一閃,"傳旨新羅、百濟,限十日內撤兵,否則後果自負!"
退朝後,李承乾立即召見心腹:"查清新羅、百濟此次出兵的真實原因。高句麗雖強,但還不至於讓兩國俯首聽命。"
三日後,調查有了驚人發現:新羅真德女王與百濟義慈王確實收到了高句麗的密信,但促使他們聯手的真正原因,是大唐在熊津的屯田政策觸及了當地豪強的利益!
"果然如此。"李承乾看著密報,冷笑連連,"這些豪強寧願勾結外敵,也不願交出強占的田地。"
"殿下,還有更蹊蹺的。"馬周壓低聲音,"我們在新羅的探子回報,高句麗軍中有一漢人軍師,精通兵法,人稱"金先生"..."
李承乾手中茶盞一頓。金先生?他猛然想起兩年前裴明遠的話——李建成沒死,化名"金勝賢"在高句麗為軍師!難道...
"備馬,孤要去趟刑部大牢!"
陰暗潮濕的牢房中,曾經的河東裴氏嫡孫裴明遠已瘦得不成人形。自謀反案發後,他被判終身監禁,關在這暗無天日的地方已近兩年。
"太子殿下?"裴明遠眯著渾濁的雙眼,似乎不敢相信,"什麼風把您吹來了?"
"金勝賢。"李承乾直截了當,"你當年說他在高句麗,可有證據?"
裴明遠突然笑了,露出殘缺的牙齒:"殿下終於想通了?不錯,李建成確實沒死。當年玄武門之變,他中箭落水後被商船救起,輾轉逃到高句麗..."他湊近柵欄,"如今他可是寶藏王最信任的軍師,專門對付大唐。"
李承乾強自鎮定:"你有何證據?"
"證據?"裴明遠怪笑一聲,"殿下不妨去問問高句麗俘虜,他們軍中是不是有個箭術超群的"金將軍",左肩有一道箭疤..."
離開大牢,李承乾心緒難平。若李建成真在高句麗,那這次半島危機就更加複雜了。一個熟悉大唐內情的廢太子,加上對中原充滿敵意的高句麗,簡直就是最危險的組合。
"殿下,現在怎麼辦?"馬周憂心忡忡,"若真如裴明遠所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先解決熊津之圍。"李承乾沉聲道,"至於李建成...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十日後,壞消息接連傳來:新羅、百濟拒絕撤兵,熊津城危在旦夕;而高句麗更在邊境增兵,擺出進攻姿態。朝堂上,主戰主和兩派吵得不可開交。
"陛下!"老臣蕭瑀力諫,"高句麗據險而守,勞師遠征恐重蹈隋煬帝覆轍!不如暫且忍讓..."
"蕭公此言差矣!"李靖厲聲反駁,"高句麗狼子野心,若不懲戒,後患無窮!"
李世民被吵得頭疼,轉向一直沉默的李承乾:"太子有何高見?"
李承乾出列行禮:"兒臣以為,可雙管齊下。陸路以守為主,命營州、幽州加強戒備;水路則主動出擊,命劉仁軌率水師直搗高句麗腹地。"
"水師能有多大作為?"蕭瑀不以為然。
"蕭公有所不知。"李承乾胸有成竹,"高句麗雖陸防堅固,但海防空虛。我水師可沿遼東半島南下,襲取其糧倉、港口,斷其後勤。"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計甚妙!就這麼辦。"
退朝後,李承乾立即著手準備東征事宜。他親自挑選了三百名精通高句麗語的士卒,命他們隨水師行動,負責偵察和勸降。同時,他還秘密派遣死士潛入高句麗,查證"金先生"的真實身份。
貞觀十一年四月,大唐水師從登州啟航。這支由五十艘戰船組成的艦隊,載著五千精兵,在青州刺史劉仁軌的率領下,悄然駛向遼東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