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關中平原上一派繁忙景象。李承乾身著粗布短打,蹲在長安城外的試驗田裡,仔細查看新式曲轅犁的耕作效果。在他身旁,幾位老農正圍著另一架造型奇特的農具嘖嘖稱奇。
"殿下,這"耬車"當真能同時完成開溝、播種、覆土三道工序?"白發蒼蒼的老農王老漢小心翼翼地問道。
李承乾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笑著走到耬車旁:"王翁請看,這裡裝種子,這裡調節深度,牛拉一趟過去,三件事就都成了。"
他親自示範操作,隻見木製的耬車在田間行進,後麵的溝槽整齊劃一,種子均勻地落入土中,隨即被後方的小耙覆上薄土。圍觀的老農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這效率比傳統手播快了十倍不止。
"神了!真神了!"王老漢激動得胡子直顫,"這一架耬車,能頂二十個壯勞力啊!"
"不止如此。"李承乾從侍從手中接過一個陶罐,"這是本宮命人調配的肥料,配合新犁深耕,畝產至少能增三成。"
正說著,遠處塵土飛揚,一隊儀仗緩緩而來。李承乾眯眼望去,竟是李世民微服出巡!
"父皇?"李承乾連忙迎上去行禮。
李世民跳下馬,饒有興趣地看著田裡的新農具:"聽說你又在鼓搗新鮮玩意兒,朕特來看看。"
"兒臣正要向父皇稟報。"李承乾引著李世民參觀試驗田,"這是改良曲轅犁,耕深可達八寸;這是耬車,播種效率極高;那邊是輪作試驗區,采用豆麥輪種之法..."
李世民越看越驚訝:"這些...都是你想出來的?"
"兒臣在嶺南見過類似農具,隻是加以改良。"李承乾謙虛道,"這肥料配方則是向天竺農人所學。"
其實這些農業技術都來自後世知識,但他必須找個合理解釋。李世民撫須沉思:"若推廣全國,我大唐糧產..."
"至少翻一番。"李承乾自信地說,"兒臣算過,僅關中平原采用新法,每年可增產百萬石。"
李世民眼前一亮:"好!朕命工部全力打造這些農具,先在京畿推廣。"說著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走,帶朕去看看你說的那個"水車"。"
一行人來到渭水支流旁,隻見一座巨大的輪狀裝置矗立河邊,隨著水流緩緩轉動,將河水提到高處的溝渠中。
"這是筒車,可自動灌溉高處農田。"李承乾介紹道,"那邊還有水碾坊,利用水力碾米磨麵,省人力十倍。"
李世民看著清澈的河水源源不斷流入乾涸的田地,不禁感歎:"有此神器,天下旱田皆可變良田啊!"
回宮路上,李世民突然問道:"承乾,你這些奇思妙想,都是從哪來的?"
李承乾早有準備:"兒臣自幼喜讀《齊民要術》,後又得賈耽等博學之士指點。在南海時,見各國農具各有優劣,便想著取長補短..."
"善!"李世民欣慰地點頭,"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方能學以致用。"
次日朝會,李世民當眾宣布成立"勸農司",由李承乾總領全國農事改革。朝臣們聽聞新農具的效用,無不稱奇。唯有魏征提出疑慮:
"殿下,新式農具雖好,但造價昂貴,普通農戶如何負擔?"
李承乾從容應答:"魏公所慮極是。本宮建議由官府貸給農戶,分三年以糧食抵償。另在各州設立農械坊,就地打造,降低成本。"
這個方案得到一致讚同。很快,一道道政令從長安發出:
一、各州縣設立農械坊,打造新式農具;
二、推行"青苗貸",農戶可借貸新農具;
三、選派司農寺官員下鄉教授新法;
四、對率先采用新法的農戶減免賦稅。
一個月後,當第一批新農具在京畿試用時,李承乾又帶著將作監的工匠們開始了新的研究。
"殿下,您要的"鋼"煉出來了!"將作少監興奮地捧著一塊泛著青光的金屬跑來。
李承乾接過這塊粗糙的鋼材,心情激動。這是采用灌鋼法煉出的第一批成品,雖然質量還不如後世,但已遠勝當下的熟鐵。
"好!立即打造一批鋼製犁鏵,與鐵製對比。"他吩咐道,"另外,試驗田的選種工作進行得如何?"
司農寺丞連忙彙報:"按殿下吩咐,已選出穗大粒飽的小麥單株百棵,單獨種植觀察。"
這是李承乾引入的選種育種技術。雖然不懂基因原理,但他知道優選優育能提高產量。與此同時,他還在試驗田劃出區域,嘗試套種豆類和穀物,利用豆科植物固氮的特性改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