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二年的初雪,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李承乾站在東宮梅園的亭子裡,看著雪花飄落在剛剛綻放的臘梅上。身後傳來熟悉的腳步聲,他不用回頭就知道是誰。
"四弟,這麼冷的天還過來?"李承乾轉身,果然看見李泰披著狐裘走來,手裡還捧著個食盒。
"大哥不也在這賞雪?"李泰笑著打開食盒,"嘗嘗,這是九妹新學的胡餅做法,加了安息茴香。"
兄弟二人坐在亭中,就著熱茶品嘗點心。李泰忽然壓低聲音:"大哥,父皇昨夜咳了半宿,今早禦醫會診,說是..."
李承乾手中的茶盞一頓。雖然李世民近年來身體每況愈下已是公開的秘密,但聽到這樣的消息,心頭仍是一緊。
"兕子知道嗎?"
"還不知道。"李泰搖頭,"小丫頭最近迷上了天竺算術,整日泡在觀文殿。"
李承乾望向太極宮的方向,雪花在宮殿金頂上積了薄薄一層。他知道,屬於他的時代終將到來,而現在,他需要為那個時刻做更充分的準備。
三日後,李世民召李承乾入兩儀殿。殿內地龍燒得極暖,卻掩不住濃重的藥香。曾經叱吒風雲的帝王靠在榻上,麵色蒼白,但眼神依然銳利。
"承乾,來。"李世民拍了拍榻邊,"陪朕說說話。"
李承乾恭敬地跪坐在側,發現父親手中拿著一本《貞觀政要》——這是魏征等人編撰的治國方略集。
"朕近日重讀此書,頗有感觸。"李世民的聲音有些沙啞,"為君者當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些年,你推行的種種改革,朕並非全都理解,但朕看到了成效。"
"父皇..."
"聽朕說完。"李世民抬手製止,"民生改善,四夷賓服,國庫充盈...這些都是你的功勞。朕今日叫你來,是要告訴你,朕打算讓你監國理政。"
李承乾心頭一震:"父皇春秋正盛,何出此言?"
李世民笑了笑:"朕的身體朕清楚。你準備得如何了?"
李承乾深吸一口氣,從袖中取出一份奏折:"兒臣梳理了未來五年的施政方略,請父皇過目。"
奏折上詳細列出了計劃:繼續擴大蒙學規模;完善科舉製度;推進各州醫官學建設;打造遠洋艦隊;修築貫通南北的馳道...
李世民越看越是欣慰:"好!比朕當年想得周全。"突然話鋒一轉,"你可知為政最難的是什麼?"
李承乾沉思片刻:"平衡革新與守成?"
"不錯。"李世民點頭,"變革太急,易生亂象;固步自封,則國運衰微。這個度,你要把握好。"
離開兩儀殿時,雪已停了。李承乾踏著積雪慢慢走回東宮,每一步都沉重而堅定。父親的話在他心中回蕩,讓他想起這些年推行改革的種種不易——農具改良遭遇的抵製,女子入學引起的非議,甚至海軍建設時朝中的質疑...
"殿下。"馬周在書房等候多時,"這是工部新設計的紡紗機圖紙。"
李承乾接過仔細查看:"效率比舊式提高了三倍?好!先在少府監試用,成熟後再推廣。"他放下圖紙,"馬卿,你說變革最難的是什麼?"
馬周不假思索:"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是啊..."李承乾望向窗外,"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支持者。"他展開一張名單,"這些年輕官員,都是通過新式科舉上來的寒門子弟,思想開明。我打算逐步重用他們。"
馬周會意:"殿下是要培養新的利益群體,來抗衡守舊勢力?"
"不全是。"李承乾搖頭,"我是要給天下人看到,跟著變革走,真的能改變命運。"
臘月裡,長安城張燈結彩準備新年。在這喜慶的氛圍中,李承乾加緊了各項改革的推進。他每日往返於東宮與三省六部之間,親自督導各項事務。同時,秘密召見心腹大臣,部署來年的關鍵舉措。
這日,李承乾正在查閱戶部賬冊,杜荷匆匆來報:"殿下,孫真人求見!"
孫思邈帶來一個意外的消息:通過研究大食醫書,太醫署發現了預防天花的辦法——將患者痘痂研磨成粉,吹入健康人鼻腔,可使人獲得免疫。
"試驗過了?"李承乾眼前一亮。
"三十名死囚自願嘗試,二十八人成功。"孫思邈的白須因激動而微微顫抖,"若推廣全國,可救數十萬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