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乍響,驚蟄的雨絲籠罩著長安城。李承乾站在新建的"格物院"主樓前,望著工匠們將一塊鎏金匾額緩緩升起,上麵是李世民親筆題寫的"窮理儘性"四個大字。
"殿下,各州選送的第一批學員已經到了。"馬周撐傘而來,低聲稟報,"隻是...世家子弟占了七成。"
李承乾唇角微揚:"無妨,讓他們學。格物之學最重實證,門第再高也造不出蒸汽機。"他轉身走向講堂,"走,去見見這些未來的棟梁。"
能容納三百人的講堂內座無虛席。當太子身影出現在門口時,學員們慌忙起身行禮。李承乾擺手示意眾人坐下,目光掃過一張張或稚嫩或老成的麵孔。
"諸位可知,為何要設這格物院?"他開門見山地問道。
台下鴉雀無聲。一個膽大的青年學子站起身:"回殿下,可是為培養工匠?"
"錯。"李承乾從袖中取出一塊精鋼,"這是將作監最新煉出的鋼材,比尋常鐵器堅韌三倍。誰能說出其中道理?"
見無人應答,他繼續道:"再問,為何蒸汽能推動巨輪?為何霹靂彈會爆炸?這些道理若不明白,我大唐的強盛就隻是無根之木。"
他從案上拿起一冊裝幀精美的書籍:"這是本院首部教材《格物基礎》,由孫思邈、李淳風等大家編撰。今日第一課,本王親自來講。"
整整一個時辰,李承乾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物質變化的基本原理。學員們從最初的茫然到漸漸入神,最後有人忍不住舉手發問。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直到正午鐘聲響起,眾人仍意猶未儘。
"明日講化學。"李承乾合上書冊,"記住,格物之學的要訣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離開格物院時,馬周憂心忡忡:"殿下,那些世家子弟若學了這些..."
"正合我意。"李承乾輕笑,"當他們沉迷於格物之理,哪還有心思結黨營私?況且..."他壓低聲音,"真正核心的火藥配方和蒸汽機原理,隻在將作監內部傳授。"
春雨綿綿中,一輛裝飾簡樸的馬車駛入東宮。車內走下一名白須老者,正是隱居多年的前朝大匠宇文愷之後——宇文述。
"老朽拜見太子殿下。"老者顫巍巍要行禮,被李承乾一把扶住。
"宇文先生不必多禮。請先生出山,是為了一件關乎國運的大事。"李承乾引老者來到書房,展開一幅巨大的圖紙,"我想修建一條貫通南北的馳道。"
宇文述戴上水晶鏡片,仔細端詳圖紙,突然倒吸一口涼氣:"這...這設計聞所未聞!路基深達三尺,分層夯實,還要鋪碎石和瀝青?"
"不錯。"李承乾指向圖紙標注,"最寬處可並行八輛馬車,沿途每五十裡設驛站,配備快馬和信鴿。一旦建成,從長安到揚州隻需七日。"
老者激動得胡須顫抖:"殿下,此工程耗資巨大..."
"錢糧已備妥。"李承乾胸有成竹,"先從長安到洛陽段開工,征調民夫按"以工代賑"之法,每日付工錢,管三餐。"
就在馳道工程緊鑼密鼓籌備時,南方傳來捷報:李泰的船隊不僅成功繞過澳洲,還發現了更東方的一片群島。隨船帶回的不僅有各種奇珍異寶,更有幾十袋金燦燦的穀物。
"殿下,此物土人稱"玉米",耐旱高產,畝產可達十石!"風塵仆仆的船員跪地呈上樣品。
李承乾撚起一粒金黃飽滿的玉米,心中感慨萬千。這個在原本曆史上要近千年後才傳入中國的作物,如今提前出現在大唐的土地上。
"立即在司農寺試種。"他下令道,"若適應當地氣候,明年在關中各州縣推廣。"
初夏的昆明池畔,晉陽公主正帶著一群貴族少女進行一場彆開生麵的"實驗"。她們將不同比例的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記錄燃燒效果。小公主認真地在本子上寫著:"硝七成、硫兩成、炭一成,爆聲最響。"
"兕子,在做什麼呢?"李承乾悄然而至。
"大哥!"晉陽公主興奮地跳起來,"我們在驗證《格物基礎》裡的配方!你看,這個比例真的會爆炸!"
李承乾既欣慰又後怕:"實驗精神可嘉,但火藥太危險。下次找孫真人一起做好嗎?"他蹲下身與妹妹平視,"不過...兕子能發現最佳配比,真的很了不起。"
小公主驕傲地昂起頭:"我要發明一種能治病的神藥!孫爺爺說,明白了火藥原理,就能懂很多藥性相生相克的道理。"
這一幕被隨行的史官鄭重要記入《起居注》:"永徽二年五月,晉陽公主始涉格物之學,太子親授之。"
六月盛夏,長安城迎來了一支特殊的使團——來自極西之地拂菻國拜占庭帝國)的使者。金發碧眼的異邦人帶來了精美的玻璃器、鑲嵌寶石的十字架,還有幾十卷羊皮書籍。
"尊貴的太子殿下。"使者操著生硬的漢話行禮,"我國皇帝願與大唐永結盟好,共抗大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承乾在麟德殿設宴款待。當使者展示一本《幾何原本》的希臘文抄本時,他眼前一亮:"貴國可有精通希臘語和漢語的學者?"
"有兩位隨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