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保禾方》的推廣,一個意想不到的行業興起——"農藥師"。這些走鄉串戶的郎中,既懂醫術又通農事,很快成為農戶們最歡迎的人。朝廷順勢推出考核製度,合格者授予"農醫"銜,享受吏員待遇。
六月裡,河東道突發蝗災。正當州縣緊急組織撲打時,朝廷派來的"除蝗隊"帶來了新發明——"捕蝗車"。這種裝有紗網和漏鬥的獨輪車,一日可捕蝗百斤,捕來的蝗蟲還能喂雞鴨。更妙的是隊中配發的"誘蝗散",用特殊氣味將蝗蟲引到指定區域集中消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承乾密切關注災情,每日必看蝗災圖報。當聽說有些農戶因害怕絕收而提前收割青苗時,他立即下詔:受災州縣可申請"青苗貸",官府按預估產量借糧,來年豐收時歸還。
"陛下,此例一開,恐有效仿者..."戶部侍郎擔憂道。
"寧可虛耗萬石,不可餓死一民。"李承乾斬釘截鐵,"另傳旨太醫署,派員巡視災區,防大疫。"
蝗災剛過,江南又報水患。李承乾連夜召集工部官員,決定采用新式"分流法"——不再一味加高堤壩,而是在上遊開挖泄洪渠,將洪水引入預備的蓄洪區。
"這些蓄洪區平日可作魚塘、稻田。"工部尚書解釋道,"汛期才啟用,百姓損失由官府補償。"
新政推行迅速。最令人稱道的是"水牌製"——每段河堤立牌標注責任戶,平日養護有功者賞,決堤失職者罰。一時間,沿河百姓自發組織巡堤,再不用官府督促。
中秋前後,各道"豐慶會"陸續舉行。今年格外熱鬨,新增了"農技比試"環節——比插秧速度、賽收割技巧、競糧食品質...李承乾特許優勝者可入京參加禦前"勸農大典"。
長安城的勸農大典堪稱盛世奇觀。朱雀大街上,各地老農展示著精心培育的作物:三尺長的稻穗、拳頭大的麥粒、重達十斤的蘿卜...最引人注目的是嶺南獻上的"四季荔枝樹",據說一年能結果兩次。
李承乾在皇城樓上設宴款待這些農事能手。宴席上的食材全是各地特產,由禦廚精心烹製。酒過三巡,一位巴蜀老農顫巍巍地獻上一包種子。
"陛下,這是小老兒祖傳的"百日熟"稻種,山間薄田也能種..."
司農卿立即解釋:此稻生長期短,特彆適合山區。李承乾鄭重接過,當場賜老農"五品農大夫"榮銜。
大典過後,司農寺忙得不可開交。各地呈報的農書堆滿三間廳堂,光是新式農具圖樣就收集了百餘種。李承乾命成立"農書編修館",由晉陽公主總領,將這些散落民間的智慧整理成冊。
小公主彆出心裁,將農書按"天、地、人"三才分類:天部記農時氣象,地部載土宜之法,人部錄巧匠發明。更妙的是采用圖文並茂的編排,即使不識字的農夫也能看明白。
冬日裡,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惠民種庫"首次實現盈餘。原本擔心農戶會拖欠種糧,沒想到新法推廣後產量大增,百姓還貸格外積極,有些州縣甚至出現排隊還款的景象。
李承乾借機推出"義倉新製":各鄉設"常平倉",豐年平價收儲,荒年平價放糧;另設"備急倉",專儲藥石、寒衣等應急物資,由當地德高望重者管理。
"陛下,義倉耗資巨大..."崔敦禮習慣性地想反對。
"崔卿,"李承乾指著案上的奏報,"去歲全國糧稅增收四成,絲綢多產五成,這些從何而來?正是百姓安心生產所致。朕今日投桃,來日報李,何樂不為?"
年關將至,各州縣開始"上計"。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考績最重"民生六事"——田畝增否、戶口加否、徭役均否、訟獄平否、盜賊息否、道路通否。一些往日以文采著稱的官員,如今也在田間地頭曬得黝黑。
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的"治績第一"——汴州刺史王丘。此人到任三年,推廣新式水車百餘架,開挖溝渠三百裡,更組織百姓在黃河灘塗上種柳固沙,新增良田萬畝。李承乾破格擢升其為戶部侍郎,專司全國農政。
"陛下以農事為要,實乃蒼生之福。"魏征在除夕宴上感慨,"老臣近日翻遍史冊,未見有如此重視民生的盛世。"
李承乾舉杯遙敬四方:"朕不過是順應天道。民為邦本,食為民天,重視農桑,即是固本培元。"
正月初三,李承乾帶著晉陽公主微服私訪京郊。在一處名為"安樂裡"的新村,他們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景象——整齊的磚房排列在硬化過的村道兩旁,每戶門前都貼著"五穀豐登"的桃符。村中央的社學裡,孩子們正在誦讀新編的《農諺歌》;磨坊旁,幾個婦人用新式紡車邊勞作邊說笑。
最熱鬨的是村口的"農議亭",老農們圍坐討論春耕計劃,牆上掛著官府發放的《農事曆》和《節氣圖》。見有生人來,裡正熱情相迎,自豪地介紹起本村的"三連冠"——連續三年奪得縣裡"豐產魁首"。
"這都是托陛下的福。"裡正指著遠處一片果林,"那是官貸的梨樹苗,去年剛掛果,就賣了好價錢。今年準備再租十畝坡地種茶..."
回宮路上,晉陽公主忽然問道:"皇兄,為何您對農事如此精通?"
李承乾望著遠處勞作的身影:"為君者不必樣樣親為,但須知民間疾苦。兕子記住,宮殿再華美,終要立在堅實的土地上。"
開春後,司農寺呈上《大唐農政全書》的初稿。這部多達百卷的巨著,彙集了全國各地農耕智慧,從選種育苗到防災除害,無所不包。李承乾親自作序,命將作監以活字精印百部,分藏各道。
隨著農書傳播,各地掀起了學習新法的熱潮。最積極的要數那些"農師"——經過考核的種田能手,如今享受吏員待遇,巡回指導周邊鄉村。朝廷還設立了"神農獎",每年評選傑出貢獻者,由皇帝親賜匾額。
初夏的某個清晨,李承乾站在皇城角樓上,望著遠處田野裡忙碌的身影。晨光中,新式水車的輪廓格外清晰,田埂上插著的"農師旗"隨風輕揚。他仿佛看到,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一粒粒種子正在破土而出,終將長成庇佑萬民的參天大樹。
喜歡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請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