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十年的春風尚未吹綠渭水兩岸,一則驚人的消息已如野火般傳遍長安——倭國遣唐使船隊抵達揚州,隨行竟有二百三十名留學生,創曆次之最。
"陛下,倭使呈遞國書時,特意詢問阿蠻學士近況。"鴻臚寺少卿捧著鎏金國書,麵露訝異,"說是倭王聽聞吐蕃學子在大唐成才的故事,特意選拔貴族子弟前來求學。"
李承乾正在批閱安西都護府關於設立"胡漢雙語學堂"的奏章,聞言擱下朱筆:"倭國遠在東海,竟也知曉阿蠻?"
"據說是去年有倭商在邏些城見到阿蠻用漢文教授《論語》,回去後廣為傳頌。"少卿笑道,"倭國此次派來的留學生中,還有兩位親王呢。"
皇帝接過那卷用紫檀木匣盛裝的國書,隻見上麵工整的漢字間偶爾夾雜著些古怪符號:"這些墨點是何意?"
"倭國使者解釋,這是他們的"假名",用來標注漢字發音。"少卿指著文書末尾一行小字,"就像我們給胡語注音一般。"
李承乾若有所思地摩挲著國書邊緣的海浪紋飾:"傳旨:倭國學子比照吐蕃例,安置在國子監新設的"東海館"。另派專人記錄他們的文字,編入《萬國文鑒》。"
三日後,倭國使團抵達長安。朱雀大街兩側擠滿了看熱鬨的百姓——這些身著寬大束帶衣袍、腳踏木屐的東瀛來客,與長安常見的胡商截然不同。為首的兩位親王舉止恭謹,一板一眼地行著現學的唐禮,額頭幾乎觸到地麵。
"倭人竟如此崇慕華風?"圍觀的人群中,一個粟特商人驚訝地問同伴。
"聽說他們的都城都是仿長安建的。"同伴努努嘴,"瞧見沒,連隨從捧著的禮器都刻意模仿唐三彩。"
此時國子監門前,阿蠻正領著各族學子列隊相迎。經過三年磨練,這個曾經的吐蕃少年已儼然成為"萬國學堂"的領袖人物,額上那抹朱砂愈發鮮豔奪目。
"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阿蠻學士?"倭國正使犬上三田耜用生硬的漢語問道,眼中閃著奇異的光彩,"在下在飛鳥京就聽聞閣下"一舌通三語"的佳話。"
阿蠻還禮:"使君過譽。請隨我來,東海館已備好熱湯。"
當倭國學子們步入那座簷角懸掛銅鈴的嶄新館舍時,不禁發出陣陣驚歎——榻榻米、屏風、矮幾,處處透著故鄉風情;可書案上的文房四寶、牆上的《大唐疆域圖》,又分明是唐製。最令他們驚喜的是,每人案頭都放著一冊《倭漢千字文》,竟是事先準備好的雙語教材。
"大唐皇帝陛下特意命人根據先前倭使帶來的資料編纂而成。"阿蠻解釋道,"若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犬上三田耜捧著書冊的手微微發抖:"天朝上國,竟如此體恤小邦……"
安頓好倭國使團,阿蠻匆匆趕往大明宮複命。途經將作監時,他瞥見幾個工匠正在調試一架巨大的水輪模型,旁邊站著晉陽公主和幾位陌生官員。
"阿蠻!"小公主眼尖,揮手喚他,"快來看新製成的"海舶模"!"
走近才知,那竟是依據倭國海船改良的戰艦模型。公主興奮地介紹:"倭使帶來的造船術頗有可取之處,尤其是這"隔水艙"設計,即使一艙進水也不致沉沒。"
一位膚色黝黑的官員補充:"下官劉仁軌,新任登州刺史。陛下命臣研究倭國航海術,以備將來開拓海上絲路。"
阿蠻正欲細問,宮門方向傳來鐘聲——這是皇帝召見的信號。他匆匆告退,心中卻記下了這個陌生名字:劉仁軌。
紫宸殿內,李承乾正在與馬周商議增設"譯經院"一事。見阿蠻進來,皇帝笑問:"倭國學子安置妥當了?可有什麼難處?"
"回陛下,一切順利。"阿蠻如實稟報,"隻是倭語與漢語差異較大,恐怕需要更長的適應期。"
"無妨。"李承乾指了指案上一摞文書,"倭王在國書中提到,希望派遣僧侶學習佛法。朕已命弘福寺準備接待,你閒暇時也可去聽聽,權當多學一門語言。"
這時,馬周輕咳一聲:"陛下,老臣以為,倭國突然派如此多學子來唐,恐怕不止求學這麼簡單。"
"馬卿多慮了。"李承乾不以為意,"當年吐蕃來學時,朝中不也有類似擔憂?結果如何?鬆讚乾布如今是我大唐最堅定的盟友。"
老臣欲言又止,最終隻是歎了口氣:"但願如此。"
春去夏來,長安城西的"萬國學坊"日漸熱鬨。每日清晨,各族語言的誦讀聲此起彼伏,宛如一場奇妙的交響。阿蠻除了自己的學業,還要協助管理東海館事務——倭人勤奮得令人咋舌,常常秉燭夜讀到三更。
這日午後,他正在整理倭國留學生提交的《中日風俗比較》,忽聞門外一陣騷動。幾個新羅學子急匆匆跑來:"阿蠻學長,不好了!倭人與渤海人在食堂打起來了!"
衝突源於一場誤會——渤海學子嘲笑倭人吃生魚片的習慣,倭人則反諷渤海人"沐猴而冠"。等阿蠻趕到時,雙方已扭作一團,碗碟碎了一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住手!"阿蠻用漢語、倭語、渤海語各喊了一遍,"在唐土鬥毆,是想被逐回國嗎?"
這話比什麼都管用。雙方悻悻分開後,阿蠻命人取來藥箱,親自為受傷者包紮。一個倭國少年額頭被打破,鮮血直流,卻倔強地不肯喊痛。
"何必為口舌之爭傷和氣?"阿蠻用倭語輕聲勸解,"在大唐眼中,你們都是遠方來客,理應互相照應。"
少年突然流淚:"可是他們說我們倭人是"海東野人"……"
"三年前,也有人叫我"吐蕃蠻子"。"阿蠻指了指額上朱砂,"後來我用行動證明,文明不分種族。"
這場風波很快傳到李承乾耳中。出乎意料的是,皇帝非但沒有嚴懲肇事者,反而下旨舉辦"萬國美食會",讓各族學子親自烹製家鄉菜肴,互相品評。
"化解偏見,最好的辦法是增進了解。"李承乾對擔憂的馬周解釋,"當年朕在突厥為質時,就是因為嘗過他們的馬奶酒,才明白胡人並非全是蠻夷。"
美食會當天,國子監廣場上香氣四溢。倭國的生魚片、渤海的烤鹿肉、新羅的泡菜、吐蕃的酥油茶……琳琅滿目。阿蠻帶著倭國少年向渤海學子敬酒,雙方羞愧地碰杯言和。更妙的是,將作監的工匠們從中獲得靈感,研製出能長期保存海魚的"醃漬法",後來成為海軍的重要補給技術。
盛夏時節,又一艘倭國使船抵達登州,帶來個令人憂心的消息——倭國權臣蘇我入鹿發動政變,屠殺反對派,連兩位留唐親王的家族都未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