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十六年的初雪剛停,長安城便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盛事。來自四十八國的使節齊聚朱雀門廣場,參加"萬國文明豐碑"的揭幕儀式。這座高達九丈的漢白玉碑上,用二十八種文字鐫刻著同一段銘文:"文明如水,潤澤萬物;文明如光,照徹八荒。"
阿蠻站在碑前,手指輕輕撫過那段吐蕃文刻字。剛從邏些城趕回的他,身上還帶著高原的寒氣。這半年來,漢蕃學院已招收生徒八百,連最偏遠的羊同部落都派來了學子。
"學士彆來無恙。"熟悉的聲音從身後傳來。晉陽公主披著白狐裘,手捧鎏金手爐,"皇兄命我來問,吐蕃的醫館運行如何?"
"托公主洪福,已救治百姓三千餘人。"阿蠻笑著從懷中取出一卷羊皮紙,"這是整理的《高原醫案》,或可補充《萬國藥典》。"
二人正交談間,忽聽禮炮齊鳴。李承乾身著十二章紋袞冕登上高台,身後跟著各國使節代表。當紅綢落下,露出豐碑全貌時,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驚歎——碑頂不是傳統的龍紋螭首,而是一組栩栩如生的群雕:漢家學者與胡商對坐論道,吐蕃醫者為唐人診脈,波斯工匠指導新羅學徒……
"朕今日立此碑,是為銘記一個道理。"李承乾的聲音在廣場上回蕩,"文明無高下,交融方長青。"
話音剛落,四十八國使者齊刷刷行唐禮。這個動作他們排練了整整一月,此刻卻顯得無比自然。大食使者賽義德甚至熱淚盈眶——三年前他帶著敵意而來,如今卻成了最積極的文化交流推動者。
典禮結束後,一個意外的消息震驚朝野——倭國中臣鐮足派快船送來急報,稱東海發現巨型島嶼,其上竟有與中原相似的青銅文明遺跡!
"此事當真?"李承乾在紫宸殿急召重臣商議,"倭國海船能確認那是何地?"
"據倭使描述,島民自稱"夷州",言語中偶有古吳越遺音。"馬周翻閱著奏報,"最奇的是,他們祭祀的玉琮紋樣,竟與良渚出土的如出一轍。"
阿蠻心中一動:"陛下,臣在邏些城時,聽天竺僧人說東海之外有"大夷洲"。若真與中原同源,豈非上蒼賜予的文明血脈?"
"傳旨!命劉仁軌率"萬年號"船隊前往探查。"李承乾目光炯炯,"另派太醫、農師隨行,若遇同文同種,當以骨肉待之。"
這個決定拉開了大唐"東渡尋根"的序幕。誰也沒想到,這場文明探尋,將徹底改變東海格局。
春分這天,阿蠻奉命出使渤海國。這個由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政權,多年來搖擺於唐與突厥之間。此次出使,是要說服渤海王全麵推行唐製。
"學士此行凶險。"臨彆時,晉陽公主遞上一個錦囊,"孫爺爺新研製的"還魂丹",或可保命。"
渤海國都上京龍泉府,是一座仿長安而建的都城,卻總透著幾分形似神非。渤海王大欽茂在冰雕玉砌的宮殿接見唐使,態度不冷不熱。
"小王地處苦寒,怎敢與天朝比肩?"這位雄主把玩著阿蠻獻上的《貞觀禮樂圖》,眼中閃著複雜的光,"何況我靺鞨兒郎,最惡束縛。"
阿蠻不慌不忙,命人抬上一個紅木箱子:"陛下請看。"
箱中是一套特製的農具——鐵犁鏵加了防凍塗層,耬車適應了黑土耕作,連鐮刀都改成了適合收割燕麥的弧度。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捆耐寒稻種,標簽上寫著"遼東試種,畝產三石"。
"此乃將作監按靺鞨氣候特製的農具。"阿蠻親自演示用法,"若陛下允準,可先在五京試行。"
大欽茂的指尖在犁鏵上輕輕劃過。作為農耕文明的仰慕者,他太明白這些改良意味著什麼——那可能是讓子民永遠擺脫饑荒的希望。
三日後,渤海國發生劇變。大欽茂宣布全麵采用唐製,不僅派貴族子弟入長安學習,更在國中廣設"唐學館"。作為回報,阿蠻代表大唐承諾,幫助渤海訓練水師以抗新羅侵擾。
"學士用了什麼妙法?"隨行的年輕譯官好奇地問。
阿蠻望著正在搬運農具的渤海百姓,輕聲道:"文明傳播如春風化雨,先潤物,後育人。"
初夏時節,兩個震撼人心的消息幾乎同時抵達長安。劉仁軌的船隊確認"夷州"確與中原同源,島民保存的《山海經》殘卷,記載了徐福東渡的史實;而更驚人的是,船隊繼續東行,竟發現了更大的"流虯群島",其上已有倭人、新羅人建立的貿易點。
"天佑大唐!"李承乾在朝會上高舉奏報,"傳旨:設"安東都護府"統轄新附島嶼,命劉仁軌為第一任都護。夷州子弟願入長安者,按國子監例優待!"
與此同時,另一支由波斯學者率領的探險隊,沿陸上絲路西行,最終抵達了拂菻國拜占庭帝國)。拂菻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對大唐文明向往已久,不僅厚待使者,更派主教攜希臘典籍回訪。
"東西兩大文明,終於要握手了。"阿蠻在鴻臚寺翻閱著《拂菻風物誌》,心潮澎湃。這本由探險隊編寫的著作,詳細記錄了拜占庭的政製、科技與文化,其中"希臘火"與"穹頂建築術"尤其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