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開城門!是阿蠻學士回來了!"
消息傳到大明宮時,李承乾正在批閱劉仁軌從夷州發來的奏報。聽聞使團生還,皇帝擲筆於案,親自策馬出迎。
玉門關內,感人的一幕上演了。風塵仆仆的學者們跪地痛哭,將救回的典籍高高捧起;守關將士列隊行禮,以最高軍禮致敬這些文明衛士;而阿蠻顫抖著雙手,獻上了那卷染血的《天文學大成》。
"臣……幸不辱命……"
話音未落,年輕的文明使者便因力竭暈倒。李承乾親自將他抱上禦輦,轉頭對馬周道:"傳旨:建"文明英烈祠"於國子監旁,凡為護佑文明而捐軀者,皆入祠享祭。今日生還諸君,各賜"文明衛士"金印。"
這場驚心動魄的"典籍大營救",後來被史家稱為"文明長征"。三個月後,當阿蠻在太醫署調養康複時,晉陽公主帶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被救學者們聯合上書,請求建立"文明備份製度"。
"皇兄已準了。"小公主展開一卷圖紙,"你看,這是在終南山開鑿的"石經洞",所有重要典籍都將鐫刻在石板上,可存萬年不毀。"
阿蠻撫摸著圖紙,突然想到什麼:"公主,那些被救的學者……"
"都在忙著著書立說呢!"晉陽公主眼睛發亮,"阿爾達爺爺正在編《萬國星圖》,說要把大唐的二十八宿、波斯的十二宮、天竺的納akshatra全編進去!"
初夏時節,一場特殊的"文明劫餘展"在萬國博覽苑開幕。展出的不是奇珍異寶,而是那些曆經劫難的典籍殘卷——有燒焦的《醫典》扉頁,有浸水的《幾何原本》殘頁,最令人動容的是一塊染血的泥板,上麵依稀可見楔形文字。
"這是從撒馬爾罕地窖挖出的《吉爾伽美什》殘片。"阿爾達指著泥板解釋,"人類最古老的史詩,講述生死與文明的真諦。"
展覽的高潮是李承乾宣布成立"文明火種基金"。這個由皇室與民間共同出資的機構,專門資助各國學者著書、講學、避難。首個受助者竟是康薩保——老人將全部積蓄用於營救學者,商行瀕臨破產。
"朕常思,文明如薪火,需眾人拾柴。"皇帝將一枚特製的"火種徽章"彆在老商人胸前,"康卿之舉,當為萬世表率。"
貞觀三十八年的重陽節,長安城舉行了史上最隆重的"文明節"。新建的"萬古長明塔"前,李承乾親手點燃了象征文明傳承的聖火。這簇火種取自泰山之巔、終南山之麓、黃河之源,寓意文明根基永固。
阿蠻站在觀禮台上,望著來自五十六國的代表依次上前,用各自的方式添柴助燃——吐蕃學者獻上柏枝,波斯祭司投入香料,倭國使者添上竹炭……最後,晉陽公主捧出一個水晶匣,裡麵竟是顏師古生前用過的毛筆。
"先生雖逝,筆墨長存。"小公主將筆投入火中,"文明傳承,永無止境。"
火焰陡然升高,映亮了整座長安城。在這璀璨的光芒中,阿蠻仿佛看到了無數畫麵——邏些城裡苦讀的吐蕃學子,夷州島上摹寫漢字的島民,撒馬爾罕地窖中護書的學者……這些散落在天涯海角的火種,終將彙聚成照亮人類前程的明燈。
冬至這天,李承乾在溫室殿召見阿蠻。皇帝的白發又添了幾許,目光卻依然清澈如少年。
"愛卿可還記得,當年你初到長安時,朕問你的第一個問題?"
阿蠻不假思索:"陛下問臣,吐蕃孩童最需要什麼。"
"是啊,轉眼十八年了。"李承乾望向窗外紛飛的雪花,"如今朕想再問你——這些年的奔波,可曾後悔?"
年輕的文明使者沉默良久,從懷中掏出一封皺巴巴的信。那是邏些城漢蕃學院的學生聯名所寫,上麵密密麻麻簽著幾百個名字,漢藏文字交錯如織。
"陛下,這是臣收到的最好的答案。"
皇帝展開信紙,隻見開頭寫道:"吾等雖生各異域,共沐大唐光。願效阿蠻師,做文明使,傳智慧火……"
李承乾的眼眶濕潤了。他走到牆邊的《萬國輿圖》前,手指從長安出發,劃過吐蕃、波斯、大食、拂菻,最後停在尚未標注的遠方。
"阿蠻,朕有個心願。"皇帝的聲音輕得像夢囈,"希望千百年後,世人提起貞觀盛世,不記得開疆拓土之功,不記得金銀堆積之富,隻記得——在這個時代,人類第一次懂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殿外,新年的鐘聲悠然響起。阿蠻知道,在這鐘聲傳不到的遠方,無數文明的火種正在生根發芽。終有一天,這些星星之火,會照亮人類共同的未來。
正如李承乾在《文明詔》中所言:"薪火相傳,不知其儘;文明之光,永照乾坤。"在這光芒中,大唐盛世翻開了最深邃的一頁——不是用刀劍刻下的征服史詩,而是以筆墨書寫的文明傳奇。
喜歡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請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