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許多原本埋首故紙堆、或苦於登堂拜相的年輕士子,他們眼中燃燒著全新的光芒,圍在袁逢和幾位農科大匠身邊,如饑似渴地記錄著選種、育苗、施肥的每一個細節。
“袁公,這‘輪作套種’之法,於江淮水田當真可行?”
“袁公,此乃幽州邊郡苦寒之地的黑壤,若引種‘神農麥’,需做何改良?”
“研究院還招錄生徒否?晚生願從最基礎的翻土學起!”
原本因為袁術投敵一事而飽受詬病的袁逢,一夜之間成為了萬民敬仰的“神農”,成為了百官士人敬重的“袁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農業知識從未如此被人看重,也從未如此受到追捧。
一股務實求真的新風,在春日的暖陽和沃土的芬芳中,悄然滌蕩著舊日的清談浮誇。
這股風氣不止是朝堂,於民間當中更是洶湧澎湃。
……
冀州,甄家莊園。
甄家的大管事正指揮著上百名莊戶,小心翼翼地將剛剛從司農寺特批購得的、價比黃金的“神農麥”第一代良種,播撒進最肥沃的水澆地。
家主甄年親自站在田頭督陣,臉上是抑製不住的興奮。
“都仔細著點,這一粒種子就是幾粒金,按勸農使教的法子,一步不許錯!今秋收成,我甄家的佃戶,全都減租兩成!”
甄年的聲音洪亮。
他深知,這“神農麥”帶來的不僅是糧食,更是難以估量的聲望和穩固的根基,投資於土地和農技,其回報遠勝於奇珍異寶。
南陽郡,一處由“大漢商行”控股的新式大型農莊內,一座巨大的筒車吱呀呀地將河水提上高渠,流入規劃整齊的方格水田。
田裡,並非清一色的稻麥,麥壟間套種著耐陰的豆類,田埂上爬著肥碩的瓜秧,水渠邊栽著桑苗。
莊頭是個精乾的中年漢子,正拿著“勸農使”發的套種圖冊,大聲指揮:
“麥豆套種,通風透光,豆根固氮肥田,桑葉喂蠶,瓜菜添食!
王師說了,這叫‘立體農法’,一地多用,穰穰滿家!”
田地裡的莊戶們聽著這新奇又充滿希望的安排,乾得格外起勁。
洛陽,帝師府書房。
王潛推開臨院的軒窗,讓飽含泥土芬芳的春風湧入。
窗外,幾株桃李開得正盛。他手中拿著一份由袁逢親筆撰寫的《“神農麥”育種紀要及推廣方略》,厚厚一遝,字跡工整,力透紙背。
劉宏坐在他對麵,年輕的皇帝臉上帶著興奮的紅暈,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師父,袁卿育種,功在千秋,朕已命少府撥專款,於司農部下增設‘良種司’,由袁卿總領,專司良種選育、保藏、推廣!
另外,徒兒還讓人擬詔,凡獻良種、創農法確有實效者,無論士農工商,皆賞爵賜金,朕要讓這興農之火,燃遍大漢每一寸土地!”
王潛含笑點頭:“做的好啊,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這‘神農麥’隻是開始而已。
研究院工科,正集天下巧匠之力,改良水車、深耕犁具;
醫科華佗、張仲景等人,亦在編撰《農桑輯要·醫藥篇》,教農人辨識草藥,防治田疾、畜疫。
此乃係統工程,農、工、醫、商,環環相扣、互相依靠輔助,如此方能築就真正的強國根基……”
他頓了頓,語氣轉為凝重:“不過,糧豐易生穀賤,同樣也能加劇地方豪強的兼並之心,這一點不得不防!
可令少府擬‘常平倉’擴建及‘糧儲調節’新策,並儘快完善頒行。
農人之利,需有法可護,有製可依,此乃深改之根基,萬民歸心之本。”
劉宏聞言,頓時神色一肅:“師父所言極是,徒兒明日便召三公九卿及司農部,共議此策!
此番定要讓我大漢農人,不僅能種得出好糧,更能守得住這豐收之實!”
“嗯,很好!”
聽到劉宏的一番話,王潛滿意的點了點頭。
春風拂過帝師府庭院,吹落幾片粉白的花瓣,輕輕落在攤開的農書和那金燦燦的麥穗圖樣上。
窗外,洛陽城外廣袤的原野上,無數新播的“神農”種子,正貪婪地汲取著春日的暖陽與雨露,在黝黑的泥土深處,悄然積蓄著顛覆乾坤的力量。
如今,北方草原暫時無法形成威脅,賈詡那邊針對高句麗的計劃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西域那邊也在程昱的謀劃下,初步站穩了腳跟。
值此暫無外患之際,自己籌謀許久的深改的浪潮,也是時候掀起來了。
喜歡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請大家收藏:()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