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卿也站了出來:“寶鈔印製雖出自研造司,其防偽之術亦屬精妙,然天下能工巧匠何其多?
若民間奸人仿造,以偽鈔充斥市麵,掠奪民財,朝廷信譽何在?屆時真偽難辨,寶鈔形同廢紙,恐釀成大亂!”
“拒收寶鈔者以抗旨論處,固然可強行推廣。
然民間小民交易,習慣使用銅錢,商賈是否會暗中折價?若寶鈔實際購買力低於其麵額,則朝廷威信掃地,百姓受損!”
一時間,諸多官員紛紛出言,表示了對寶鈔的反對和擔憂,一眼望去竟有半數之多。
在這些人當中,既有清流、士人,也有新生代的青壯派官員。
看到這麼多人反對,劉宏也皺了皺眉頭,但卻並未急著表態,而是將目光看向了曹嵩。
曹嵩會意,朗聲道:“諸公之慮不無道理,但也需聽一聽其中之益處才好!”
“陛下,諸公!”
隨著曹嵩話落,荀爽站了出來:“寶鈔之利,顯而易見,運河工程浩大,若無寶鈔周轉,僅銅錢轉運一項,便需耗費巨萬民力財力,且易生劫掠。
今商賈持寶鈔,千裡貿易瞬息可成,貨殖流通十倍於前,稅賦自然充盈,所謂通脹之慮,隻需節製發行,豈能因噎廢食?”
“不錯!”
袁逢也出言附和:“各地常平倉存糧、少府庫藏之絲綢、乃至運河工程本身未來之收益,皆可視為寶鈔之根本,隻要朝廷掌握充足實物,嚴控發行,何懼寶鈔貶值?”
“不錯,至於造假仿製,銅錢還有劣幣廢幣,又豈能因區區造假而棄大事?”
朝堂之上,爭論不休。
支持者著眼於其巨大的便利性和對經濟的潛在推動力,反對者則死死揪住“無準備濫發必然導致通脹”和“防偽、信用維持”這兩大死穴。
一時間,雙方引經據典,言辭激烈,德陽殿內氣氛凝重。
雙方爭執不下,也不約而同的將目光看向了禦座上的劉宏?
麵對眾人的目光,一直沉默的劉宏終於站了起來。
“諸公所慮,皆切中要害,可若因懼生變而固步自封,非強國之道。”
“寶鈔非憑空造物,其根基在於二物:一曰根底,二曰信用!”
劉宏轉向太倉令:“太倉令憂心寶鈔無根,此慮甚善,因此,朕決意即日起,設立“寶鈔準備金庫”,由大司農、少府共管,獨立核算。
凡發行寶鈔,必按對比存入“準備金庫”當中!此準備金,可為黃金、常平倉足額之儲糧憑證,亦可為優質絲綢、食鹽專賣之收益憑證。
準備金數額,由大司農嚴格核算,定期公布,由禦史台、廷尉以及太學三方共同核查,無充足準備金,不得增發寶鈔!”
“準備金”這個概念被劉宏清晰拋出,並賦予了具體的、可操作的實物支撐,讓不少反對的官員為之一愣,陷入思索。
這似乎……並非完全的空手套白狼?
“其二,國家信用!”
劉宏的目光掃過全場:“寶鈔非紙,乃朝廷之信諾!
其價值,根植於朝廷之威信與國力,朝廷需確保寶鈔可按麵額十足兌換銅錢或等值物資,確保其防偽嚴密、嚴懲偽造,確保其在大漢疆域內暢通無阻!
此乃朝廷對萬民、對商賈之莊嚴承諾,信用在,寶鈔堅如磐石;信用失,則金山亦難挽狂瀾!”
劉宏看向研造的人:“防偽之術,錢監當精益求精,並立法嚴懲偽造者,罪同謀逆!
民間流通,初期必有疑慮,朝廷當於主要州郡、運河沿線廣設官方兌換點,確保隨時足額兌換。
同時,鼓勵大宗交易、官府采購、軍餉河工薪資優先使用寶鈔,輔以銅錢小額流通,雙軌並行,逐步引導。
對拒收寶鈔之商戶,初犯勸導,再犯懲戒,非為暴政,實為維護朝廷信用與萬民便利!”
劉宏的一番論述,條理清晰,直指核心。
不僅回應了質疑,更構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貨幣信用理論框架,將虛無的“信用”與實在的“準備金”相結合,並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案。
殿內一時寂靜。
曹嵩眼中閃過讚賞的光芒,這位少年天子的應對,顯然遠超朝臣們基於曆史經驗的爭論層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宏深吸一口氣,目光掃過神色各異的群臣,朗聲道:
“寶鈔之利,關乎國運,不可不行;其弊之慮,王師亦已備有良策。朕意已決!”
“詔令:立《寶鈔通行法》,設“寶鈔準備金庫”,由大司農、少府共管,禦史台、廷尉監察!
研造司專司印製防偽,務求萬無一失!嚴懲偽造寶鈔者,罪同謀逆!
各州郡治所、運河要衝、邊鎮重地,廣設官辦兌換點,確保寶鈔十足通行!”
“運河工程款項、北軍及工兵營餉銀,自即日起,寶鈔比例增至七成!
各地常平倉接收寶鈔購糧,官府采買優先使用寶鈔!著大司農、少府、廷尉府,詳擬細則,頒行天下!”
聖旨既下,標誌著“寶鈔”這一全新的金融工具,正式獲得了帝國的背書,開始更深地嵌入帝國的經濟命脈之中。
很快,消息便傳到了王潛的耳中,對於劉宏的一番安排,也很是滿意。
這個徒弟真的是長大了啊。
然而,王潛也深知,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準備金”能否被嚴格遵守?
“國家信用”的堤壩能否抵禦貪婪和恐慌的衝擊?
這輕飄飄的紙張承載的帝國雄心,能否安然渡過未來的風浪?
這一切的一切都還是未知之數。
金融的洪流一旦開閘,其力量與風險,絲毫不遜於那正在被馴服的黃河怒濤。
然而,現在正值大漢快速發展時期,這寶鈔卻又不得不提前登上這個舞台。
喜歡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請大家收藏:()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