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建寧六年_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423章 建寧六年(2 / 2)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接連響起!

火光與黑煙衝天,破碎的陶片和裡麵填充的鐵蒺藜如同死神的鐮刀,橫掃一片!

“天……天罰……”

“是上天的懲罰……”

“快跑啊!”

從未見過此等場麵的山蠻,瞬間魂飛魄散,以為是雷神降罰,鬥誌頃刻崩潰。

“步卒弩陣!覆蓋射擊!”

“騎兵兩翼包抄,截殺潰兵!”

“水軍沿江巡弋,封鎖水道!”

皇甫嵩的命令清晰而冷酷。

訓練有素的弩兵方陣踏前一步,密集的弩矢如同死亡的烏雲,覆蓋了因爆炸和火焰陷入混亂的蠻兵。

鋼鐵的矛林緊隨弩陣之後,如同移動的城牆,碾壓上去。

兩翼的騎兵如同出閘猛虎,馬蹄踐踏著潰散的敵人,水軍戰船上的強弩也對著沿岸逃竄的蠻兵點名射擊。

這場戰鬥,簡單如同一場遊戲,完全是一場單方麵的屠戮與展示。

職業化的軍隊、精良的製式裝備、合理的兵種協同,加上火藥武器帶來的恐怖心理震撼和實際殺傷,將曾經難纏的山地蠻兵徹底碾壓。

捷報以八百裡加急的速度飛傳洛陽。

隨捷報附上的,還有皇甫嵩對“火龍車”與“震天雷”實戰效果的詳儘奏報,字裡行間充滿了震撼與敬畏。

德陽殿內,劉宏看著皇甫嵩的奏報,尤其是關於火藥武器的描述,眼中閃爍著熾熱的光芒。

他仿佛看到了更廣闊的疆域在向他招手。

戰爭的勝利,不僅帶來了榮耀,更帶來了新的疆土。

建寧六年秋,第一批由朝廷組織的移民,開始向新征服的南中雲貴地區)和初步平定的部分百越之地遷徙。

洛陽城外,巨大的移民集結點。

人聲鼎沸,車馬轔轔。

官吏拿著名冊,大聲呼喊著:“豫州陳郡張大有家,丁五口,授南中益州郡熟田五十畝,免賦三年,耕牛貸一頭。”

“下一個,冀州河間李滿倉家……”

被點到名字的漢子,帶著滿臉的期待與一絲離鄉的忐忑,領著家人,背著簡單的行囊,在官吏的指引下,登上由官府征調或商行承運的馬車、牛車。

車上堆滿了農具、種子和官府配發的口糧。

“大哥,真要去那蠻荒之地啊?”一個年輕後生問旁邊的漢子。

“怕啥!”漢子拍了拍胸脯,“朝廷說了,那裡地廣人稀,土地肥得流油,去了就給田,給牛,三年不用交租子。

留在老家,地少人多,一年忙到頭也剩不下幾粒糧,聽說那邊勸農所也建起來了,教咱種新稻穀,比咱老家的麥子產量還高,為了娃兒們將來能多幾畝地,闖一闖也是值得的!”

像這樣的場景,在司隸、冀州、兗州、豫州等人稠地狹的州郡同時上演。

勸農所推廣的新農技和良種提高了產量,卻也加速了人口的增長。

而運河帶來的物流便利、工坊城鎮的興起,雖吸納了大量人口,但土地的壓力依然存在。

向地廣人稀的新征服區移民,成為了建寧五年之後,朝廷化解地方矛盾、鞏固邊疆的全新重要國策。

同時,帝國核心區域的人口也在穩步增長。

勸農所的普及、常平倉體係的完善、以及華佗、張仲景倡導的新醫政在州郡的逐步落實,使得嬰孩夭折率顯著下降,成人的平均壽命也有所延長。

洛陽、長安等超級都市的人口,正朝著前所未有的高峰邁進。

大漢帝國,正迎來一個生機勃勃、人丁興旺的時代。

除以上之外,經世致用與新學之光也開始漸漸發力。

深秋的洛陽,新興帝國最高學府——“大漢書院”內,一場經筵正在激烈進行。

白發蒼蒼、但精神矍鑠的大儒鄭玄,正與幾位年富力強的“新漢學”教授辯論。

議題是《鹽鐵論》中的一些國策。

一位出身經學世家的太學生起身,引經據典,大談“仁義為本,不與民爭利”,認為朝廷專營食鹽是為聚斂。

一位年輕的新漢學教授立刻反駁:“此言差矣,管子有雲,‘倉廩實而知禮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無食鹽之利,何來充盈國庫以養強兵、修水利、興教化?何來常平倉平抑物價,活民無數?何來資財開鑿運河,溝通南北?

朝廷取利,非為奢靡,實為集舉國之力,行利國利民之大事,此乃“經世致用”之本義,若空談仁義,坐視豪強兼並、國用匱乏、民生凋敝,才是最大的不仁不義!”

他的發言引來了不少出身寒門或工匠、商賈家庭的學子熱烈讚同。

這些學子,正是學院體係建立後,通過相對公平的考核重實務策論,輕浮華辭藻)選拔而來。

鄭玄捋須微笑,並未直接評判,而是說:“經學之道,貴在通變,古人之言,當審其時,度其勢。

今陛下勵精圖治,王師運籌帷幄,開運河、行寶鈔、興百工、強甲兵,皆非空談仁義可成。

吾輩讀書人,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這煌煌盛世,求索治國安邦之實學!”

他這番話,無疑為“新漢學”的經世致用理念,提供了來自傳統經學高地的有力背書。

大漢學院的爭論,隻是帝國思想文化變革的一個縮影。

在州郡的分院,在各地的官學,甚至在一些由富商資助的私塾,“新漢學”的理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

它強調務實、重商、重工、重技術、重國家力量整合資源辦大事,與舊有的、更重道德文章和門第出身的傳統經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渴望建功立業的年輕才俊。

而在廣袤的鄉村閭裡,另一種力量也在悄然重塑著基層。

昔日主要在貧苦民眾中傳播、帶有隱秘結社色彩的太平道,在張角三兄弟的努力與朝廷有意識的引導下,完成了徹底的轉型。

各地道觀,成為新的信仰中心。

道士們宣揚的不再是各種鬼神異說,而是宣講朝廷認可的《太平清領書》中勸人向善、忠君愛國、勤勉勞作的內容,同時利用其粗通的草藥知識和組織能力,配合官府進行簡單的防疫、施藥、調解鄉裡糾紛,甚至協助勸農所推廣新農技。

在豫州一個剛推廣新麥種的村莊,就發生了這樣一幕:幾戶守舊的老農死活不信新種,眼看要誤了農時。

當地的“三官廟”主持出麵了,他先是焚香禱告,聲稱得“上天”啟示,新麥乃祥瑞嘉禾,又拿出道觀珍藏的新麥樣品,展示其飽滿。

最後拍胸脯保證,若收成不如舊種,道觀願以存糧補償。

在神權和“官府背景”的雙重保證下,守舊的老農終於勉強答應試種。

這種深入基層、與百姓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影響力,是任何官府文告和學院理論都難以企及的。

道教,經過一番深入改造,已然成為帝國在鄉土社會最有力的精神紐帶和治理輔助工具。

……

建寧六年的歲末,洛陽城張燈結彩,準備迎接新的一年。

然而,在這喜慶祥和的氛圍之下,一股銳意進取、開疆拓土的雄心,如同地火般在帝國的核心奔湧。

德陽殿的禦書房內。

年輕的皇帝劉宏,身著常服,負手立於巨大的天下輿圖前。

他的目光不再局限於司隸、中原,而是熾熱地掃過輿圖上的每一個角落。

北方的茫茫草原當中,匈奴雖附,但鮮卑仍在。

西域的廣闊絲路之上,商路雖通,但控製力依舊稍弱。

南方的無儘山海當中,百越雖然初定,但南中仍舊待撫。

還有東方與南方的浩瀚海洋……

劉宏的身後,站著王潛、曹操、李儒、皇甫嵩、以及幾位新晉崛起、銳氣逼人的少壯派將領和學院出身的務實官僚。

“陛下請看!”

王潛率先開口:“依照朝廷此前計劃,隻需十年,運河便可全線貫通,屆時江南財富,旬月可抵幽燕。

工兵營已熟練掌握火藥開山築壩之技,遇山開山,遇水架橋,大軍投送再無險阻。

水軍新造之福船,可載兵數百,航行穩健,近海波濤已不足懼……”

“還有北邊,”曹操沉聲道,“檀石槐近兩年,雖安分守己,但其已然開始暗中整合草原諸部,狼子野心未死。

我軍新式馬具、馬刀已裝備邊騎,戰力大增,幽並鐵騎,渴求一戰滅之!”

“西域諸國,反複無常。”李儒也補充道:“長史府力量單薄,亟需增派精兵強將,重建都護,複通絲路,揚我國威!”

“南中、交趾,地廣人稀,瘴癘雖厲,然沃野千裡,稻可三熟。”一位來自荊州的官員補充,“移民實邊,步步為營,假以時日,必成帝國糧倉!”

劉宏靜靜地聽著眾人的今晚,手指無意識地在輿圖上劃過,最終停留在代表大海的蔚藍區域。

“海……”他低聲自語,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管子言,“利出於海,則國富”。

師父此前曾言,東海之外有夷洲,南海之濱有富庶大島,更遠有身毒、大秦……”

劉宏沒有說下去,但書房內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皇帝那幾乎要噴薄而出的、超越陸地的雄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近幾年,大漢的國力,幾乎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蒸蒸日上。

因此,也就需要更加廣袤的地方,來承載這高速發展背後的諸多不協調的地方。

而戰爭與擴張,無疑是最好的方法。

這也是當初王潛一早就灌輸給劉宏以及諸多青壯派官員的思想。

王潛適時上前一步:“運河成,則國脈通;寶鈔行,則財貨流轉暢;倉廩實,甲兵利,生齒繁,文教昌。

此誠我大漢前所未有之盛世根基!

舊時藩籬,已不足困,內修文德,外備武攻,順勢而為,拓土開疆,此其時也!

然,需謹記,擴張非為窮兵黷武,實為保境安民,暢通商路,廣布王化,使我華夏文明之光,澤被更遠!”

王潛的話,既點燃了擴張的激情,又定下了務實的基調。

劉宏重重的點了點頭:“師父之言,深得朕心,這建寧盛世,豈能固步自封?

傳旨:明歲春闈,策論之題,便為《論新勢下帝國拓邊安邦之策》,朕要看看,這天下英才,誰能獻上經世良謀!”

隨著劉宏話落,書房內的空氣仿佛被點燃。

舊士族的代表或許仍盤踞在朝堂的某些角落,掌握著部分清貴職位和地方影響力,但時代的浪潮已不可阻擋。

商人憑借雄厚的財力和對流通的掌控,工匠依靠精湛的技藝和對新生產力的貢獻,學院派官僚憑借務實的思想和治國才乾,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崛起,稀釋著舊有的權力格局。

一個充滿自信、渴望突破、準備將力量投射到已知世界儘頭的龐大帝國,正昂首屹立在建寧六年的歲末,它的目光,已投向星辰大海。

喜歡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請大家收藏:()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搶救大明朝 路人她隻想過平靜生活 活埋大清朝 鄉村命師 快穿之攻略男主 抗戰:開局百萬噸物資,首長麻了 不孕和離後,公主開始廣納後宮 你對死靈法師有意見? 痕語者 公路求生:一輛三輪車帶飛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