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七年的北疆朔風,比往年似乎更添了幾分肅殺與詭譎。
如今的大漢,可以說是處於了一個快速發展,一切向好的階段。
而因為大漢的快速發展,周邦地區的格局,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
草原西部的檀石槐,靠著向大漢派遣大量勞工,悄然的舔舐著當初的傷口。
草原中部的宇文部,也趁機兼並著周圍的大小部落,不斷的壯大著自身的勢力。
草原東部,自從慕容恪死後,袁術就以慕容部女婿的身份,接掌了慕容部的大權,靠著大漢的暗中輸送,不僅整合了整個草原東部的所有部落,而且還對高句麗發起了持續不斷的掠奪和進犯。
去年一年的時間,袁術所率領的慕容部士兵,先後對高句麗發起了四次大規模進犯。
總計下來,共計攻陷了高句麗的七座城池,近十五萬高句麗百姓被抓做奴隸,然後賣到了大漢。
靠著大漢的不斷暗中輸血,慕容部的人,可謂是越打越勇,規模越來越大。
就在今年年初,袁術再次糾集起了四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高句麗進發。
一路上攻城拔寨、勢如破竹,不過半月的功夫,就推進了三百多裡,兵鋒直指高句麗的丸都,大有一舉覆滅高句麗的意圖。
高句麗上下,對此驚懼萬分,高句麗的國王與一眾貴族,也連忙派遣使者,以藩屬國的身份,向大漢發出了求援的請求。
希望大漢能夠派兵支援,以幫助高句麗擋住鮮卑慕容部的進攻。
……
遼東郡,襄平城深處,一座看似普通的商行後院,密室幽暗,唯有一盞孤燈搖曳。
賈詡裹著厚厚的狐裘,麵色微微有些發白,唯有那雙深陷的眼窩裡,閃爍著令人心悸的寒光。
在他麵前的長案上,鋪滿了來自高句麗各地的密報:糧倉蹊蹺起火、水源莫名汙染、前線將領暴斃、各部族首領間流言四起……
“賈都使,丸都傳來急報。”
一個皮貨商打扮、氣息卻如磐石般沉穩的錦衣衛百戶悄無聲息地跪在案前。
“高句麗王乙巴素昨夜驚厥昏迷,其國內太醫束手,疑是“離魂症”複發。
其弟高優位居監國,然威望不足,朝中諸大臣各懷心思,已有暗流湧動。”
聽著手下百戶的稟報,賈詡枯瘦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發出篤篤的輕響。
半晌後,賈詡的嘴角勾起一絲極淡的弧度:“離魂症?嗬……看來這王太醫把握得倒是恰到好處,他這病,來得正是時候。”
那百戶頭埋得更低,不敢接話。
他知道,這所謂的“離魂症”,不過是賈詡指使早已被收買在高句麗王身邊多年的太醫,利用高句麗王本就有的隱疾,輔以特製的慢性毒藥,精心炮製的結果。
其目的,就是在高句麗麵臨慕容鮮卑狂風暴雨般進攻的生死關頭,抽掉他們最後的主心骨。
“袁公路那邊的進展如何了?”賈詡突然問道。
“回都使,慕容部之兵,攻勢甚銳,咱們的人,已經按計劃,已成功策反高句麗南道重鎮紇升骨城的守將,並於昨夜獻城。
如今,慕容部的人馬已破此門戶,兵鋒直指丸都。
不過高句麗王族與貴族尚在,其抵抗意誌尤存,丸都城高池深,恐非旦夕可下。”
“抵抗意誌?”
賈詡發出一聲幾不可聞的冷笑,“那就讓他們徹底絕望好了。”
說著,賈詡從案頭抽出一份密令,遞給百戶,冷聲道:“傳令丸都暗樁。
第一,即刻散布流言,據說高優位居與慕容部早有勾結,準備弑兄篡位,引狼入室。
二、將乙巴素病重昏迷、高優位居監國不穩、以及我軍即將出兵助高句麗抗敵的消息,泄露給丸都城內最死忠的王室貴族,尤其是那些手握私兵部曲的。
三、啟用“死間”,在城內糧倉、武庫製造幾場動亂。記住,要大亂,要讓他們從內裡先爛掉,然後互相猜忌,自相殘殺!!”
“諾!”
百戶接過密令,隻覺得那薄薄的紙片重逾千斤,寒意透骨。
幾乎在賈詡毒計發動的同時,洛陽德陽殿內,氣氛卻是一派“凜然正氣”。
劉宏身著冕服,高坐禦座,眉宇間是帝國強盛帶來的威儀與一絲對於藩屬遇難的憂慮。
王潛立於階下,神色肅穆。
“高句麗雖蕞爾小邦,然亦我大漢藩籬。今鮮卑慕容部恃強淩弱,無故興兵,侵掠其土,屠戮其民,實乃悖逆天道,藐視漢威!”
劉宏的聲音在殿內回蕩,充滿了“主持正義”的慷慨:“朕聞之,寢食難安!我大漢以仁德立國,豈能坐視藩屬蒙難?”
王潛也適時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聖心仁厚,澤被蒼生!高句麗王乙巴素,向來恭順。
今其國遭難,遣使泣血求援於洛陽,聲聲泣血,字字含冤!若我天朝上國袖手旁觀,豈不令四夷寒心?令天下藩屬齒冷?
臣請陛下速發王師,北上遼東,以雷霆之勢,助高句麗驅逐慕容鮮卑,複其宗廟,安其黎庶,揚我大漢天威,昭示王道於宇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擲地有聲,殿內群臣,無論是否知曉內情,皆齊聲附和:“陛下聖明,王師所言極是!!”
很快,詔令飛馳幽州:令鎮守幽州的盧植,即刻整頓軍備,以“助高句麗抵禦外侮,維護藩屬安寧”之名,率軍出遼東,直撲高句麗!
盧植,這位以剛正、持重著稱的名將,在薊城接到詔書時,眼中閃過一絲複雜難明的光芒。
對於天子和王潛的意圖,他自然深知其中的內幕,對於賈詡在遼東的布局與袁術的勾連的事情,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這所謂的“救援”,不過是一場精心布局的戲碼罷了,朝廷真實的用意,其實早就放在了高句麗所占據的土地上。
如果是以前的話,高句麗那等苦寒之地,自然不會被放在眼裡。
可隨著煤炭的開始普及,加上從西域那邊源源不斷運來的棉花,使得人們擁有了極強的抗寒能力,如今的北疆苦寒之地,已經不再是那麼的令人畏懼了。
儘管盧植為人剛正,但他既然身為漢臣,自然隻能以大漢的利益為首要準則。
很快,盧植的命令便傳了下去,組建許久的幽州軍士,開始集結。
隻不過,這支由盧植親手操練多年的精銳之師,此刻卻出現了幾分慵懶,其開拔的速度,也透著一絲耐人尋味地“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