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親愛的讀者:
展信如晤。
當鍵盤輕叩的聲響與窗外梧桐葉的沙沙細語在暮色中交織,金黃的葉片正似流風裡旋舞的蝶影,輕盈墜入時光的褶皺。
恍惚間,那些伏案創作的深夜紛至遝來——昏黃台燈下堆疊的草稿紙浸著墨香,冷卻的咖啡杯還凝著最後一縷白霧,電腦屏幕的光標仍在明暗間躍動,宛如永不疲倦的靈感火種。
靈感迸發的瞬間,恰似劃破夜幕的流星,短暫卻璀璨。那些稍縱即逝的微光,最終在反複推敲中凝聚成這本《浮生重啟錄》的雛形。
此刻靜坐案前,撫過已成型的章節,心中盈滿忐忑與雀躍的漣漪,迫不及待想與您分享這些故事背後的星辰與塵埃。
感謝您將目光停留於此。書中每一篇小說,皆是閒暇時光裡采擷的生活碎片:或是書頁間偶得的靈光,或是街巷煙火裡撿拾的吉光片羽。這裡沒有宏大意旨的鋪陳,亦無深邃哲理的堆砌,隻以一支素筆,隨性勾勒世間萬象——
有家長裡短的煙火蒸騰,鍋碗瓢盆間藏著平凡日子的熱辣與溫情;有職場江湖的潮起潮落,寫字樓的玻璃幕牆映照著拚搏者的汗水與迷茫;有青春歲月的蟬鳴悸動,課桌刻痕裡封存著未說出口的心事;亦有穿越古今的時光褶皺,讓曆史人物的靈魂在現代街巷重生,於新舊交織中照見人性的幽微與遼闊。
這些故事縱跨時空,卻皆如生活本身般肌理分明:藏著產房外的焦急踱步,盛著深夜便利店的孤獨身影,裹著古巷老茶館的棋聲茶煙。筆下的人物鮮活如鄰:或許是您每日擦肩的通勤族,或許是曾共事的職場夥伴,亦或是記憶深處某個模糊卻溫暖的輪廓。
透過細膩的文字,他們的悲歡離合、命運浮沉躍然紙上,讓我們在他人的故事裡,照見自己的影子,觸摸人性的多棱麵。
閱讀此書,無需正襟危坐,不必尋章摘句。
您可以在某個慵懶的午後,捧一杯溫熱的茶,隨興翻開某一篇章,任文字為舟,載您穿梭於不同的人生場景。也許會在某個細節裡重逢舊日的自己,於某段對白中忽然讀懂生活的褶皺;亦或是在某個奇幻設定裡短暫抽離現實,於角色的抉擇中汲取繼續前行的勇氣。願這些看似尋常的故事,能成為您奔波生活中的片刻停靠,讓您在匆匆步履間,得以俯身拾起時光裡的細碎溫暖。
這本短篇小說集,是我獻給您的閒暇時光禮物。願它成為您書架上的常讀常新之作——無論是想在文字裡暫避喧囂,還是渴望在他人經曆中看見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都能在此覓得共鳴的星光。
期待您在評論區留下足跡——每一次共鳴的回響,每一聲真誠的建議,都是照亮我創作之路的燈火。
窗外,梧桐葉仍在晚風裡私語,夜色漸深。
願這本書化作一盞暖燈,伴您度過無數個值得回味的閱讀時刻;更期待我們能在某個故事的轉角不期而遇,共同聆聽文字裡流淌的生命絮語。
順頌時祺!
作者:信手閒書聊東西
2025年4月18
我盯著梳妝台上那枚水晶蘋果,指腹碾過冰裂紋路時忽然聽見玻璃碎屑簌簌墜落的幻聽。
裂痕從果臍蜿蜒至蒂端,像極了前世手術單上那道歪扭的簽名——顧沉舟用鋼筆尖劃破紙背,墨跡在"自願捐贈骨髓"的字樣上洇成黑蝶,正如今日晨光裡這枚蘋果折射的碎光。
消毒水的氣味從記憶深處漫上來。
我踉蹌著扶住妝台,鏡麵裡十八歲的自己突然與二十九歲的殘影重疊:那年我躺在無菌艙,發梢因化療大把脫落,而顧沉舟西裝筆挺地站在隔離窗外,指間轉動著這枚蘋果,仿佛在觀賞一件玩物。
蘇晴蜷縮在他臂彎裡,腕間戴著我送她的翡翠鐲子,鐲麵上還留著我去年替她擋住耳光時磕出的細痕。
"晚晚,下來吃燕麥粥。"
母親的聲音混著咖啡機的轟鳴傳來,我這才注意到校服袖口的豆漿漬——原來重生的錨點,是我十六歲生日那天。
鏡中少女眼底還凝著未乾的淚,馬尾辮上纏著蘇晴送的粉色發繩,那是她上周在精品店挑了半小時的"姐妹款",此刻卻像條粉色蝮蛇,硌得我後頸發疼。
下樓時父親正在看《金融時報》,頭版頭條是顧氏集團並購案,配圖裡顧沉舟站在華爾街銅牛旁,唇角揚起的弧度與昨夜夢境裡掐滅我最後希望時彆無二致。
"放學後陪爸爸去公司?"
他推了推金絲眼鏡,鏡片反光遮住了眼神,"顧氏的少董想看看我們的新文創項目。"
瓷勺撞擊碗沿的聲響突兀得像心跳。
前世就是這場參觀,讓顧沉舟摸清了林家老宅的安防係統,三個月後他帶著蘇晴闖進來,用我臥室的備用鑰匙打開保險櫃,取走了父親的簽名章。
此刻我盯著碗裡浮沉的燕麥粒,忽然聽見自己用陌生的沙啞嗓音說:"爸,文創部最近的數據……好像有點問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父親夾培根的手頓住:"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