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不解,寧王究竟是從何處弄來如此多火炮與大船。
這塊硬骨頭隻能靠堆人命硬啃下來。
是夜,朝廷軍開始進攻。
號炮聲響,參將毛承傑領兩千人立於北門之下,士兵們並不朝城牆衝去,反倒隔得遠遠的,而他們身後逐漸顯露的,是一門門大炮。
城牆之上,寧王軍的副將李開宸雖立於城牆,卻並不在意。
他們手中也是弗朗機炮,又占據高位,比之朝廷軍的大炮更占優,何況他們手中的還是從弗朗機人手裡買的大炮,比之朝廷仿製的定然更強。
明朝時,在一次海戰中,民軍打敗弗朗機人後,繳獲了弗朗機炮。
帶回國內後,明朝就進行了研究仿製,又加以改裝,成了後來的弗朗機炮。
此炮比之原本的弗朗機炮已小了不少,且更易瞄準,殺傷力更大。
到了大梁,此炮更是進行了多次改造,此時大梁的改裝版弗朗機炮在原始的弗朗機炮麵前顯得頗為袖珍,在未了解的人看來,此炮更像是閹割後的版本。
正因此,寧王軍副將李開宸在看到如此小炮時,隻覺朝廷軍實在窮酸。
伴隨一陣響徹天際的響聲,朝廷軍的大炮齊齊發射,一顆顆炮彈無視高度,飛射上城牆,無數碎石嘩啦啦往下掉落。
城牆上的不少士兵或被直接打死,或流石所傷,竟是哀嚎聲不絕於耳。
副將李開宸反應過來,便大喊:“放炮!”
士兵們紛紛爬起來,點燃引線,體型碩大的弗朗機炮便往底下轟炸。
朝廷軍頓時被打得趴下躲避,待到城樓上裝彈之際,立刻起身發射炮彈。
如此一來,雙方便陷入大炮對轟。
朝廷軍的大炮雖更先進,卻在地利上處於劣勢,雙方打得極為膠著。
而在此戰場之後,幾百人的隊伍從遠處繞過城牆,想要從鬆奉南門攻入,卻被海上炮船發現,密集的火力下被打得節節敗退,隻能放棄。
震耳欲聾的炮聲一直持續到拂曉時分方才停歇,朝廷軍的第一次攻城以失敗告終。
至此,眾人明了,那炮船的火力比城牆上更猛,想攻入南門,簡直是天方夜譚。
可若切不斷海上這條通道,寧王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補給,就算耗也能耗死朝廷軍。
至此總督裴筠與總兵蘭劍榮等人在大帳中商量了兩日,得出的結論,是必須切斷海上通道。
唯有如此,方可將寧王圍困住,否則即便他們付出慘重代價破城,寧王也大可從海上逃離。
他們領如此多兵來攻打寧王,若讓寧王跑了,他們這群人就等著擔責。
接下來三日,朝廷軍原地駐紮,並未再攻城,雙方將士得以停歇。
城內百姓卻是提心吊膽,不知何時會再攻打,也不知會不會波及他們。
就連鬆奉知府胡德運都焦躁不安。
一邊擔心自己被寧王發現,一邊又擔心朝廷軍兵敗。
如此焦躁之下,他便忍不住在心裡罵朝廷軍無能。
寧王才五萬將士,聽聞朝廷軍足有十萬,如此人數懸殊,他本以為朝廷軍輕易就能將寧王擊敗,誰知雙方打的有來有回,寧王完全沒有顯露頹勢。
這朝廷軍不打仗,守在城外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