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有些利益可以追逐,但也有不必追逐的利益;有些危害應該躲避,但也有無法躲避的危害。
拋開對利益和危害的執念後,成為君子的方法才算真正顯現。
上麵所說的那個戰士,不害怕被槍炮打死,看到危害不躲避,還能英勇作戰,固然可以算是君子。
那個懶漢,不害怕饑餓寒冷甚至餓死,看到利益不追逐,還能安守本分、甘於貧窮,更可以算是君子。
如果戰士看到危害必定躲避,害怕被槍炮打死,就一定會丟棄鎧甲、放下武器,一遇到敵人就潰敗逃跑。
懶漢看到利益必定追逐,就一定會不顧廉恥,通過強行奪取、欺騙等方式獲取利益。
這樣的人不是君子,簡直是小人,天地之間又怎麼會需要這樣的小人呢?
注解:
“孔子曰”引文出自《論語·堯曰》,是儒家關於“知命”與“君子”關係的核心觀點,強調“知命”是君子的重要素養。
“程注”指宋代大儒程頤、程顥合稱“二程”)對儒家經典的注釋,二程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其注釋對後世儒家思想影響深遠,此處引文用於闡釋“知命”的含義。
“張文端公”即張英,清代康熙年間官員,諡號“文端”,《聰訓齋語》是其寫給子孫的家訓,內容多涉及修身、處世、治家等,此處引文用於佐證“命數不可移”的觀點。
“見害必避,見利必趨”指麵對危害一味躲避、麵對利益盲目追逐,是儒家所批判的“小人”行為,與“君子”的行為準則形成對比。
“棄甲拋戈,望風披靡”形容軍隊潰敗的狼狽狀態,“寡廉鮮恥”指沒有廉潔之心、不知羞恥,均為貶義詞,用於批判“不知命”者的行為。
原文:
《中庸》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謂居易俟命者,素富貴,行乎富貴。
行乎富貴者,即見義勇為,濟人利物,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也。
素貧賤,行乎貧賤。
行乎貧賤者,即謹身節用,服勞謀食,正己而不求於人也。
素患難,行乎患難。
行乎患難者,即造次不違仁,顛沛不違仁,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也。
果能如是,上可不致怨天,下可不致尤人。
尊尊卑卑,父父子子,小之則夢穩心安,大之則家齊國治。
以視小人行險,而徼必不可得之幸者,一安一危、一順一逆,豈可以道裡計哉。
譯文:
《中庸》說:君子安居於自己的處境來等待命運的安排,小人卻鋌而走險去謀求非分的幸運。
所謂“安居於處境等待命運”,是指處於富貴之中,就按富貴者的身份行事。
按富貴者的身份行事,就是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去做,幫助他人、有益事物,身處高位不欺淩地位低下的人,身處低位不攀附地位高貴的人。
處於貧賤之中,就按貧賤者的身份行事。
按貧賤者的身份行事,就是約束自身言行、節省用度,通過勞作謀求生計,端正自己的品行而不向他人乞求。
處於患難之中,就按患難中的處境行事。
按患難中的處境行事,就是在倉促急迫時不違背仁,在流離困頓中也不違背仁,麵對錢財不隨便獲取,麵對危難不隨便逃避。
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對上不會埋怨上天,對下不會責怪他人。
敬重地位尊貴的人、謙待地位卑微的人,父親儘父親的職責、兒子儘兒子的職責,從小事來說,能睡得安穩、內心平靜;從大事來說,能讓家庭和睦、國家安定。
比起那些鋌而走險、謀求根本無法得到的幸運的小人,君子與小人一個安穩、一個危險,一個順遂、一個悖逆,二者的差距怎麼能用路程來衡量呢?
注解: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為孔子之孫孔汲子思)所作,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此處引文是儒家關於“君子”與“小人”對待命運不同態度的核心論述。
“居易以俟命”是儒家“知命”思想的具體體現,“居易”指安於自身所處的境遇,不妄求、不妄動,“俟命”指等待命運的自然安排,與“行險以徼幸”小人行為)形成對比。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中,“素”指“平素、本來處於某種境遇”,三句強調君子應根據自身境遇踐行相應的道德準則,不脫離實際妄為。
“造次不違仁,顛沛不違仁”指無論在何種緊急、困頓的境遇中,都不違背“仁”儒家核心道德準則),是君子修身的重要要求。
“尊尊卑卑,父父子子”指社會倫理秩序,“尊尊”即敬重尊貴者,“卑卑”即謙待卑微者,“父父子子”即父親儘父責、兒子儘子責,是儒家倡導的社會秩序核心。
“道裡計”指用路程的遠近來衡量,此處用於強調君子與小人在境界、結果上的巨大差距,無法用具體尺度衡量。
總結:本章節主要講了。
《命理探源》中“定命論與孿生子”章節圍繞八字命理的核心矛盾展開:若八字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命運存在差異,是否意味著定命論不成立?
袁樹珊通過理論辨析與實踐經驗,提出以下核心觀點:
一、定命論的辯證性
袁樹珊並未完全否定定命論,而是強調八字作為先天框架的基礎作用。
他認為,八字揭示的是命運的潛在趨勢,而非絕對結果。
例如,雙胞胎的八字雖相同,但人生軌跡的差異恰恰證明命理需結合後天變量綜合判斷。
二、雙胞胎命運差異的命理解析
1.日主強弱分判
袁樹珊提出以八字日主強弱為核心依據:若日主旺盛,則後出生者命運更優;若日主虛弱,則先出生者占優;若日主平和,則二者命運層次相近。
這一理論通過五行能量的動態平衡,解釋了雙胞胎在先天稟賦上的細微差彆。
2.時辰得氣深淺
傳統八字以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但袁樹珊指出,雙胞胎出生的先後順序可能導致“得氣深淺”不同。
例如,陽日陽時出生的孿生兄弟,兄長因得氣更純而運勢較強;陰日陰時出生的則反之。
這種分判方法將時間精度細化到時辰內部,突破了傳統四柱的框架。
3.陰陽屬性與性彆交互
袁樹珊結合性彆與陰陽屬性分析:
孿生兄弟:陽日陽時兄強弟弱,陰日陰時弟強兄弱。
孿生姐妹:陽日陽時妹強姐弱,陰日陰時姐強妹弱。
龍鳳胎:先男後女且陽日陽時則兄強,先女後男且陰日陰時則姐強。
這一規則將性彆差異納入命理模型,強調陰陽五行對不同性彆的作用力差異。
4.時柱十神的長幼影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時柱十神的屬性會因出生順序產生不同效應:印星、比劫對先出生者影響更大,而官殺、財星、食傷對後出生者更顯著。
例如,時柱為財星的雙胞胎,後出生者可能更早獲得財富機遇。
三、後天因素的調節作用
袁樹珊認為,即使八字相同,以下後天變量會放大命運差異:
1.地理環境:出生地的風水格局、家庭方位分布如長幼分房)會影響五行氣場。
2.教育與家庭:父母對長幼的不同期待、資源分配會塑造性格與機遇。
3.配偶與社會關係:雙胞胎配偶的八字差異、社交圈的能量交互,可能導致人生路徑分化。
4.姓名與積德:名字的五行補益、家族陰德積累,亦能改變運勢走向。
四、命理實踐的啟示
袁樹珊通過雙胞胎案例,強調命理分析需遵循“參以人情物理”的原則。
他批判了僵化套用八字的做法,主張命理師需結合山川風水、心術善惡等綜合判斷,並鼓勵命主通過後天努力調和先天不足。
這種辯證思維在晚清西學東漸的背景下,為傳統命理學注入了實踐理性。
五、對定命論的超越
袁樹珊的論述本質上是對定命論的修正:八字揭示的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雙胞胎的差異證明,命運是先天稟賦與後天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
他以“閏魚隨年支變換形態”的自然現象類比,暗示命理規律如同自然法則,既有穩定性又具動態調適空間。
綜上,袁樹珊通過“定命論與孿生子”的討論,構建了一套融合先天命理與後天變量的綜合分析框架,既維護了八字理論的根基,又為個體能動性預留了空間,體現了傳統命理學在近代科學衝擊下的自我革新。
喜歡命理探源【譯注】請大家收藏:()命理探源【譯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