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司馬季主曰:言忠臣以事其上,孝子以養其親,慈父以畜其子。又曰:其譽人也不望其報,惡人也不顧其怨,以便國家、利眾為務。
譯文:
司馬季主說:“忠臣應當忠誠地侍奉君主,孝子應當儘心贍養父母,慈父應當慈愛地養育子女。”
又說:“讚譽他人不圖回報,批評他人不避怨恨,一切以有利於國家和民眾為宗旨。”
注解:
司馬季主為西漢著名卜者,《史記·日者列傳》記載其與賈誼、宋忠辯論,主張“賢者之行,直道以正諫”。
此處強調儒家忠孝倫理與利他精神,“忠臣”“孝子”“慈父”構成家庭與社會的倫理基石,“不望報”“不顧怨”體現無私品格,為後文分職業勸誡奠定思想基礎。
原文:
故為政客言,當勉以儘忠博愛,顯祖流芳。如楊椒山詩雲「男兒欲繪淩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之類。
譯文:
因此對從政者而言,應當勸勉他們儘忠職守、博愛民眾,以顯揚祖先、流傳美名。
正如楊繼盛在詩中所言:“男兒若想在淩煙閣留名,首要的是功名不貪財。”
注解:
楊椒山即明代名臣楊繼盛,因彈劾嚴嵩遇害,其《言誌詩》體現清廉操守。
“淩煙閣”為唐太宗表彰功臣之所,象征最高榮譽。
此句以曆史典故強調為政者應重氣節而非私利,與司馬季主“便國家、利眾為務”的思想一脈相承。
原文:
為刑官言,當勉以虛心聽訟,勿逞意氣。如《書》雲「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歐陽修《瀧岡阡表》雲「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之類。
譯文:
對司法官員而言,應當勸勉他們虛心審理案件,不可意氣用事。
正如《尚書》所說:“罪行存疑時從輕論處,功勞存疑時從重獎賞。與其錯殺無辜,寧可違背常規。”
歐陽修在《瀧岡阡表》中也提到:“若儘力為犯人求生而不得,那麼死者與我都不會有遺憾。”
注解:
《尚書·大禹謨》的“罪疑惟輕”是中國古代疑罪從無思想的源頭。
歐陽修《瀧岡阡表》通過母親口述其父歐陽觀斷案“求其生”的事跡,展現慎刑恤民的司法理念。
此處引經據典,強調刑官需秉持公正、避免主觀臆斷。
原文:
為武員言,當勉以身先士卒,扞衛國家。如曾子雲「戰陣無勇,非孝也」,馬援雲「效命疆場,男兒幸事」之類。
譯文:
對武將而言,應當勸勉他們身先士卒、扞衛國家。
正如曾子所說:“戰場上不奮勇殺敵,就是不孝。”
馬援也說:“能在疆場為國捐軀,是男兒的榮幸。”
注解:
曾子語出自《禮記·祭義》,將忠孝結合,強調軍人保家衛國是儘孝的體現。
馬援為東漢名將,“馬革裹屍”典故即出自其語,體現舍生取義的報國精神。
此句通過儒家倫理與曆史典範,激勵武將以死報國。
原文:
為有老親者言,當勉以色養無違。如孟郊詩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詩雲「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之類。
譯文:
對家中有年邁父母者,應當勸勉他們和顏悅色地奉養,不違背父母心意。
正如孟郊在詩中所寫:“誰說小草的心意,能報答春天陽光的恩情?”
古詩也說:“萬惡之中淫亂為首,百善之中孝順當先。”
注解:
孟郊《遊子吟》以春暉喻母愛,強調孝道的永恒性。
“百行孝為先”出自《圍爐夜話》,為儒家倫理核心。
此處結合詩歌與古訓,從情感與道德雙重層麵強調孝道,與司馬季主“孝子以養其親”的主張呼應。
原文:
為有幼子者言,當勸其教養兼施。如古人雲「子孫雖賢,不宜溺愛。子孫雖愚,亦貴讀書」之類。
譯文:
對家中有年幼子女者,應當勸勉他們教育與關愛並重。
正如古人所說:“子孫即使賢能,也不可溺愛;子孫即使愚鈍,也應重視讀書。”
注解:
此句體現儒家“養不教,父之過”的教育理念,強調後天培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