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君子課讀之暇,嘗以醫卜二學授珊。曰:「讀書而達,固可身列廟堂,為蒼生造福。讀書而不達,亦可借一藝以自立。」昔賈誼有雲:「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良以卜可決疑,醫可療疾,同為民生日用所必需。
譯文:
先父在教導我讀書的閒暇,曾將醫學與卜筮之術傳授給我。
他說:“讀書若能通達仕途,固然可以躋身朝堂,為百姓謀福祉;若讀書未能顯達,也可憑借一門技藝自立於世。”
從前賈誼曾說:“古代的聖人,不在朝廷任職,必定在卜者或醫者之中。”
確實因為卜筮可以解決疑難,醫學能夠治療疾病,兩者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
注解:
“先君子”是袁樹珊對已故父親的尊稱,體現家學淵源。
其父提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理念,將醫卜視為安身立命的備選職業。
賈誼的引語出自《史記·日者列傳》,強調卜醫在古代社會的重要性。
袁樹珊通過引用經典,為其將命理與醫學並列提供曆史依據,暗含對職業價值的自我肯定。
原文:
珊資性椎魯,賦命亦薄,未能讀書上達,以慰先人。尚幸於醫卜,少役心力。每讀陳實功《醫家十要》、張路玉《醫家十戒》,不禁歎其存心之厚、立論之高,誠為醫家寶筏。
譯文:
我資質愚鈍,命運多舛,未能通過讀書顯達以告慰先人。
所幸在醫卜之術上稍有心得。每
當閱讀陳實功的《醫家十要》和張路玉的《醫家十戒》,不禁感歎其醫德醇厚、見解高遠,實為醫家的寶貴準則。
注解:
“椎魯”意為愚鈍,是袁樹珊的自謙之詞。
他將自身命運與職業選擇關聯,暗示命理對人生的影響。陳實功為明代外科名醫,其《醫家十要》強調“先知儒理,然後方知醫理”;張路玉為清初醫家,《醫家十戒》主張“貧富移心”“乘危苟取”。
袁樹珊借兩位醫家的倫理規範,為命理行業樹立參照係。
原文:
爰不揣譾陋,特仿其例,著《星家十要》。其宗旨不外司馬季主「與臣言忠,與子言孝」之意。至於學問、敦品二條,尤為扼要。
譯文:
於是不自量力,效仿他們的體例,撰寫《星家十要》。
其宗旨不出司馬季主“對臣子談忠誠,對子女談孝道”的範疇。
其中“學問”和“敦品”兩條,尤為關鍵。
注解:
“譾陋”意為淺薄,再次體現謙遜。司馬季主是漢代卜者,《史記·日者列傳》記載其主張“與臣言忠,與子言孝”,袁樹珊將此作為命理師的核心倫理。
“學問”強調貫通經史,“敦品”要求言行合禮,呼應儒家“修身齊家”的價值觀。
此段點明《星家十要》的思想淵源與結構重點。
原文:
質之同誌,其不以餘言為河漢乎?乙卯十月初一日自記。
譯文:
請教於同行,大概不會認為我的話荒誕不經吧?
乙卯年十月初一自記。
注解:
“河漢”意為迂闊不實,體現袁樹珊對自身觀點的審慎態度。
“乙卯年”即1915年,時年袁樹珊34歲。
此句以反問收束,既表達對行業認同的期待,又延續了全文的謙遜基調。
落款時間與《命理探源》成書年代1916年)接近,可推斷此序為該書前期準備階段所作。
總結:本章節主要講了。
《命理探源》中的“星家十要”是袁樹珊針對命理從業者提出的職業倫理與社會責任體係,融合儒家思想與實用智慧,形成一套係統的行為準則。
其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十個維度: